核心提示:""走火入魔"的鉴宝大军...
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政府机构的安徽省文物鉴定站门口一早就有市民排队,他们要把自己的收藏和淘宝让政府机构的文物专家给辨个真伪。几年来,省文物鉴定站的月末从来都没有闲过。本周,记者在省文物鉴定站亲身体验了“月末鉴宝”。
一早发出20个号头
省文物鉴定站告诉记者的时间是早上8点半开始,记者提前半个小时到,鉴定站的门外已有不少人等待。他们坐在鉴定站特意为他们准备的小板凳上,怀里抱着各式各样的包裹,有的包裹用绳子捆了一圈又一圈,还有的人拖家带口拉来了一只大纸箱,封得严严实实。看这些排队的人,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有中年夫妇,还有不少年轻人……
不一会,鉴定站的工作人员开始发号牌,按照小板凳排列的先后顺序,每个排队者领到了一张写有数字的小卡片,今早一共发下了20个号头。“把东西准备好!拿着号头一个个进来,喊到号头再进来。”发完号牌,鉴定站的工作人员宣布“鉴宝”开始。
只看真伪不估价
鉴定室里,四位专家早坐在鉴定桌前等待了。只见那鉴定桌上铺了一层厚厚的白色毛毡布,专家们的放大镜、小手电筒等物件都摆放在上面……鉴定站站长周京京介绍,这四位专家是鉴定站“资格”最老的,不仅对多种文物有了解,且每人都对某类文物有专门研究,他们还承担安徽省出入境文物鉴定和文物司法鉴定的工作。他们的鉴宝工作是义务的。
一号夫妇俩走进鉴定室后,拿出“女菩萨”瓷器、黑瓶、五彩诗文碗、五彩山水纹罐四件宝贝。“东西哪里来的?”专家问道。四位专家各自拿起物品,用放大镜对着纹路仔细地端详起来。“很多年前就从圈里买的,放在家里很多年还是不放心。”
腌蛋的老坛子被抱来
“五号进来!”一个年轻人背着大书包走进来,他从书包里拿出一个用几层布包的彩色坛子,一个女专家脱口而出:“这个有点像。”只见那坛子是青色彩瓷,上面刻有五颜六色的花纹,在常人眼中像是个现代的玩意。其他几个专家也依次端起坛子看起来,“很不错,这种纹路的东西很少发现做成坛子。”专家对眼前的真宝贝有点爱不释手,年轻人告诉专家,这个坛子一直放在奶奶的老家用来腌鸭蛋和咸菜的。“这个坛子有100多年了,不能再让它接触碱类了,会把釉面腐蚀的。”专家建议年轻人好好保管“宝贝”,小伙子又把宝贝里外三层包好,放进背包,高兴地离开了。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工作人员喊了十来个号头,这当中,专家还真发现几件好宝贝。有一家子带来了祖传的、充满茶锈的紫砂茶壶,经鉴定是清代晚期的东西,是当时的宜兴紫砂。
“走火入魔”的大有人在
其实,家传的真宝贝只是少数,多数的宝贝一摆到桌上,专家一眼就看出是古玩市场里淘的赝品。其中有一位60多岁的老师傅带来了三大包东西,专家告诉记者,他已经是鉴定站的常客了。
“老人家,你又去买啦?”专家告诉记者,这老人家以前买了好多瓷器,现在改买字画,“没一件真的。因为把大部分退休金都拿去买,太太天天跟着后面吵,以前还和他一起来鉴定站,现在索性就不来了。”
老人家先拿出几件字画,一幅就是《清明上河图》,卷轴看起来很旧,还印有“北平博物馆”的章,几位专家直摇头:“这怎么会是真的?真的在北京呢。你看看这装裱得多粗劣,你有这几千块钱不如带着老伴到北京去看看真迹。”不用说,另外几件张大千、徐悲鸿的画作也是假的,“这件明显就是复印品。”
老人家还是不死心,又拿出一个“清代珐琅彩瓷瓶”。“这个要是两百块钱买来玩玩可以,你看,哪有真品瓶底盖了三个章?要真是珐琅彩的,跟《清明上河图》的价值是一样的。”
一位女专家终于“沉不住气”了,“老人家,你真不能再这样买下去了,都是假的,还把退休金全花了。”老人家也很尴尬,收起包裹离去……
要给收藏吹吹冷风
不知不觉间,已到12点,还有几人物品因被鉴为赝品,还不死心地请教专家。鉴定站周京京站长说,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安徽省文物鉴定站已帮民间鉴定了5000多件真真假假的“宝贝”,包括陶瓷、玉器、字画、铜器、杂相等种类,大多是老百姓在市场里淘宝而来,有一小部分是家传的宝贝。
“鉴定站每个月预订30个人,每人限带三样宝贝,但是很多人都会带很多件物品来。”为了能排上档期,不少人在月头就打电话给鉴定站预订号头,只消两三天的时间,号头全被人领完。
“真正的收藏不应以经济追求为目的,否则要交很多学费。”说到现在老百姓对收藏的痴迷,周京京感觉现在的多数爱好者都过于功利,只看重文物的经济价值,而忽视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对收藏感兴趣的爱好者,以及尚未入门者,周京京都是一句劝告:“先不要去市场上买,而要多看真迹,博物馆已经免费开放,先要进行学习。”
一早发出20个号头
省文物鉴定站告诉记者的时间是早上8点半开始,记者提前半个小时到,鉴定站的门外已有不少人等待。他们坐在鉴定站特意为他们准备的小板凳上,怀里抱着各式各样的包裹,有的包裹用绳子捆了一圈又一圈,还有的人拖家带口拉来了一只大纸箱,封得严严实实。看这些排队的人,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有中年夫妇,还有不少年轻人……
不一会,鉴定站的工作人员开始发号牌,按照小板凳排列的先后顺序,每个排队者领到了一张写有数字的小卡片,今早一共发下了20个号头。“把东西准备好!拿着号头一个个进来,喊到号头再进来。”发完号牌,鉴定站的工作人员宣布“鉴宝”开始。
只看真伪不估价
鉴定室里,四位专家早坐在鉴定桌前等待了。只见那鉴定桌上铺了一层厚厚的白色毛毡布,专家们的放大镜、小手电筒等物件都摆放在上面……鉴定站站长周京京介绍,这四位专家是鉴定站“资格”最老的,不仅对多种文物有了解,且每人都对某类文物有专门研究,他们还承担安徽省出入境文物鉴定和文物司法鉴定的工作。他们的鉴宝工作是义务的。
一号夫妇俩走进鉴定室后,拿出“女菩萨”瓷器、黑瓶、五彩诗文碗、五彩山水纹罐四件宝贝。“东西哪里来的?”专家问道。四位专家各自拿起物品,用放大镜对着纹路仔细地端详起来。“很多年前就从圈里买的,放在家里很多年还是不放心。”
腌蛋的老坛子被抱来
“五号进来!”一个年轻人背着大书包走进来,他从书包里拿出一个用几层布包的彩色坛子,一个女专家脱口而出:“这个有点像。”只见那坛子是青色彩瓷,上面刻有五颜六色的花纹,在常人眼中像是个现代的玩意。其他几个专家也依次端起坛子看起来,“很不错,这种纹路的东西很少发现做成坛子。”专家对眼前的真宝贝有点爱不释手,年轻人告诉专家,这个坛子一直放在奶奶的老家用来腌鸭蛋和咸菜的。“这个坛子有100多年了,不能再让它接触碱类了,会把釉面腐蚀的。”专家建议年轻人好好保管“宝贝”,小伙子又把宝贝里外三层包好,放进背包,高兴地离开了。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工作人员喊了十来个号头,这当中,专家还真发现几件好宝贝。有一家子带来了祖传的、充满茶锈的紫砂茶壶,经鉴定是清代晚期的东西,是当时的宜兴紫砂。
“走火入魔”的大有人在
其实,家传的真宝贝只是少数,多数的宝贝一摆到桌上,专家一眼就看出是古玩市场里淘的赝品。其中有一位60多岁的老师傅带来了三大包东西,专家告诉记者,他已经是鉴定站的常客了。
“老人家,你又去买啦?”专家告诉记者,这老人家以前买了好多瓷器,现在改买字画,“没一件真的。因为把大部分退休金都拿去买,太太天天跟着后面吵,以前还和他一起来鉴定站,现在索性就不来了。”
老人家先拿出几件字画,一幅就是《清明上河图》,卷轴看起来很旧,还印有“北平博物馆”的章,几位专家直摇头:“这怎么会是真的?真的在北京呢。你看看这装裱得多粗劣,你有这几千块钱不如带着老伴到北京去看看真迹。”不用说,另外几件张大千、徐悲鸿的画作也是假的,“这件明显就是复印品。”
老人家还是不死心,又拿出一个“清代珐琅彩瓷瓶”。“这个要是两百块钱买来玩玩可以,你看,哪有真品瓶底盖了三个章?要真是珐琅彩的,跟《清明上河图》的价值是一样的。”
一位女专家终于“沉不住气”了,“老人家,你真不能再这样买下去了,都是假的,还把退休金全花了。”老人家也很尴尬,收起包裹离去……
要给收藏吹吹冷风
不知不觉间,已到12点,还有几人物品因被鉴为赝品,还不死心地请教专家。鉴定站周京京站长说,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安徽省文物鉴定站已帮民间鉴定了5000多件真真假假的“宝贝”,包括陶瓷、玉器、字画、铜器、杂相等种类,大多是老百姓在市场里淘宝而来,有一小部分是家传的宝贝。
“鉴定站每个月预订30个人,每人限带三样宝贝,但是很多人都会带很多件物品来。”为了能排上档期,不少人在月头就打电话给鉴定站预订号头,只消两三天的时间,号头全被人领完。
“真正的收藏不应以经济追求为目的,否则要交很多学费。”说到现在老百姓对收藏的痴迷,周京京感觉现在的多数爱好者都过于功利,只看重文物的经济价值,而忽视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对收藏感兴趣的爱好者,以及尚未入门者,周京京都是一句劝告:“先不要去市场上买,而要多看真迹,博物馆已经免费开放,先要进行学习。”
(责任编辑:朱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