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旅游人员在白云观门前合影。(右一为作者董新有)。
董新有
道之道,非常道。道既路也,路有泥泞、坎坷、荆棘、坦途。所谓道教,既教会人们如何选择发展道路的问题,帮助人们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途径,告诫君王官僚爱惜民力,重视民生,教会人民大众知礼仪,守法度,以柔克刚,不能冒然动粗,规避人生风险,避开泥泞、坎坷、荆棘之路,朝着光明坦途前行。
5月12日,笔者随同国家宗教事务局有关人员参观了北京道教圣地白云观。《中国道教》杂志编辑部主任王彤江博士,带我们进朝入殿,觐仙拜圣,讲解道家之精髓要义,老子、周易八卦皆为道本之源。王博士说,游客参观白云观,有三个最爱,即白云观“福、禄、寿” 三个汉白玉石猴雕像,分别代表人生的幸福指数、官运指数、寿命指数,基本涵盖了一个人一生追求的本原参数。这三个条件好,人生皆大幸福。所以,逢年过节,全世界华人,皆来此地拜仙朝圣,为人生求得幸福安康。特别是春节,或学生考试,排队祈福算命的人更多。
一、老子创作《道德经》为道家和世界哲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业
言道必说老子,老子即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生活在(约史前640年---公元前470年),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老子出生于陈国苦县,即现今的河南省鹿渑县太清宫镇。后来,陈国被楚国占领。老子曾任周朝的藏室史官,负责周朝史书编撰工作,博学多才,后来,周王朝逐渐衰败,老子遂弃官云游四方,与函谷关尹喜结为好友。在尹喜家闲住期间,写下五千余言的道德经上下篇,便离开了函谷关隐居,终老何处无从考证。据《史记》记载《道德经》又名《老子》,言简意赅,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老子是欧洲哲学家们的启蒙大师。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也很喜爱中国老子的哲学思想,至今,马克思的故乡家家都收藏有老子古本《道德经》。“道生万物”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他把宇宙视为一个自然生成、演变的属性来考量,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所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告诫当权的王侯将相,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十分精辟。《老子》在修建邻里关系上重视邻国互通和交往,“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认为这种封闭式的政策不利于国家的强盛发展,他告诫人们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来的哲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思想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哲学思想、自然学说,唯物辩证法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哲学发展和整个世界的意识形态。
白云观内游客尽情地欣赏者中华民族的传承文化。
二、中国道教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发展和演进,供奉的神仙均是古代中华民族杰出人物
华佗是世人皆知的中华神医,救死扶伤,不分贫富贵贱,道高德深,华佗神医像供奉于华祖殿(清朝),2000年重修后改为“三星殿”,同时奉祀福、禄、寿三星真君神像。为人类送来天火,从此改变人类生活的火德真君供奉于火祖殿(清朝),2000年重修后改为“慈航殿”,另供奉慈航天尊(佛教称为观音菩萨)。真武殿,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2000年重修,奉祀真武大帝。
道教护法神王灵官。神像为明代木雕,高1.2米,造型精美。红脸虬须,怒目圆睁,左手掐诀,右手执鞭,形象威猛。供奉于灵官殿内,左边墙壁上为赵公明和马胜画像,右边墙壁上为温琼和岳飞画像,这就是道教的四大护法元帅。
财神殿供奉文财神比干,武财神赵公明元帅,武财神关羽。赵公明被元始天尊封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领招财、进宝、纳珍、利市四神。于是成为民间广泛供奉的财神。关羽关圣帝君,守主忠义之神,被民间广泛信仰,是一位全能之神,财神只是其形象之一。
唐代著名道士、医学家孙思邈供奉于药王殿。他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多种著作,在中国医学和药物学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因而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的七大弟子:邱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钰、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俗称全真七子,供奉于七真殿,后改名老律堂。清代高道王常月曾奉旨在此主讲道法,开坛传授戒律,求戒弟子遍及大江南北,道门玄风为之一振。后世为纪念这一盛事,便将七真殿改称“老律堂”,即传授戒律之殿堂。老律堂建筑面积较大,是观内道士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每天早晚道士们都要来到这里上殿诵经,逢道教节日或祖师圣诞,要在这里设坛举行斋醮法会。
祠堂院,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堂上奉祀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坐像,堂下埋藏其遗蜕。堂内左右室墙壁上嵌有元赵孟頫书《道德经》、《阴符经》石刻,为白云观之珍宝。
八仙殿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殿内供奉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李铁拐、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等八位道教仙人。吕祖殿、元君殿、文昌殿。
元辰殿,俗称“六十甲子殿”,供奉六十甲子神和斗姥元君。六十甲子源于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即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止,一个周期刚好为六十年,故名“六十甲子”,意为六十年另起一甲子。六十甲子神为六十位星宿,轮流值年,掌管一年之事。值年神,又称太岁神。如某人出生在哪一年,那么当年值班之神就是某人的本年神(本命太岁)。六十甲子神都各有名号。如甲子年出生的人,他的本命神就是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相传礼拜本命神,就可获其护佑,百恶皆伏,所行大吉。白云观东路有罗公塔、三星殿、慈航殿、真武殿和雷祖殿。罗公塔,位于东北角塔院内,造型为八角形,三蹭砖石结构。原塔前还有供奉罗公像的“罗公前殿”和“白云观重修碑”、“罗真人道行碑”、“粥场碑记”、“云溪方丈功德碑”四块石碑,现仅存罗公塔。罗公为江西人,康熙年间来京,常住白云观,雍正五年(1727)年逝世,被雍正帝敕封为“恬淡守一真人”。民间传说罗真人创造了剃头理发的工具和按摩术,传入皇宫后得到雍正帝的赞赏,旧时理发行业尊奉罗真人为祖师爷。
道长现场书写中国书法。
三、中华文明在延续中的沉痛与沉思,天长观五次三翻焚毁谁之过
史前,因人们不通文化和记载术,长用各种方法来传递有恩于民众之人,或救苦救难之人,他们把恩人演变为无所不能的神,用口传和演绎的方法相后代传颂,后来有了文字记载术,有了朝代,有了史官,历史的脉络便逐渐清晰起来。儒释道三家,均是传递人类文明史的场所,其中儒和道弘扬的是中华文化,释弘扬的是西方文明。位于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北方最大的道场,史建于唐代,唐玄宗为“斋心敬道”,传扬老子文化,修建天长观。观内至今还有一座汉白玉唐代石雕老子坐像。金正隆五年 (1160年),天长观遭火灾焚烧殆尽。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历时七载,至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金世宗赐名“十方天长观”。泰和二年(1202年),天长观又不幸罹于火灾,仅余老君石像。翌年重修,改名曰“太极宫”。金宣宗贞祐二年(1215年),国势不振,迁都汴京(今河南洛阳),太极宫遂逐渐荒废。
元初,邱处机 (号长春子)自西域大雪山觐见成吉思汗,东归燕京,赐居于太极宫。当时宫观一片凄凉,遍地瓦砾,长春真人遂命弟子王志谨主领兴建,历时三年,殿宇楼台又焕然一新。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五月,成吉思汗敕改太极宫为“长春观”。七月,邱处机仙逝于长春观。次年,长春真人高徒尹志平在长春观东侧下院建处顺堂藏邱祖仙蜕。元末,连年争战,长春观原有殿宇日渐衰圮。明初,以处顺堂为中心重建宫观,并易名为白云观。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对白云观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重修,奠定了白云观的今日规模。
我们现在看到的白云观建筑群,为1706年清康熙45年重修的观宇,建筑分中、东、西三路及后院,规模宏大,布局紧凑。北京白云观牌匾中路以山门外的照壁为起点,依次有照壁、牌楼、华表、山门、窝风桥、灵官殿、钟鼓楼、三官殿、财神殿、玉皇殿、救苦殿、药王殿、老律堂、邱祖殿和三清四御殿。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万古长春”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深刻在观前牌楼上。牌楼原为棂星门,是观中道士观星望月补卜之所。后来棂星门演变为牌楼。此牌楼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为四柱七层、歇山式建筑。
中国道教协会会址就设在白云观内。新中国成立后,亦进行过多次维修、绿化、美化工作,使观内在保持原有古迹的基础上,更加亮丽,既是道教文化圣地,又是参观旅游圣地。观内供奉着道教史祖老子等诸仙神像。
四、三猴祈福的文化渊源
白云观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国性道教组织、院校和研究机构先后设在这里。系北方道教的最大丛林,藏有《大金玄都宝藏》。白云观在文化大革命中得以完好保存,无以损坏。
山门为石砌三座拱门,三个门洞象征“三界”,跨进山门就意味着跳出“三界”,进入神仙洞府。山门石壁上雕刻着流云、仙鹤、花卉等图案,刀法浑厚,造型精美。中间拱门东侧浮雕中隐藏着一个巴掌大的石猴,已被游人摸得锃亮。老北京有这样的传说:“神仙本无踪,只留石猴在观中。”石猴便成了神仙的化身,这只猴既是福猴,来白云观的游人都要用手摸摸它,讨个吉利。观内共有小石猴三只,分别藏在不同的地方,另外两只石猴刻在山门西侧的八字影壁底座叫禄猴,东路雷祖殿前九皇会碑底座叫寿猴,因此猴不太好找,故观中又在山门和窝凤桥中间的石碑上雕刻了一个寿猴,若无诚心求寿仙,置于明处亦难见。
刻在山门边框上的第一只石猴周围雕刻有蝙蝠,意为福神,寓意供奉之人必有幸福人生。刻在山门西侧八字影壁底座第二只石猴周围雕刻有鹿,偕音禄猴,既主管职位升迁的猴。刻在东路雷祖殿前九皇会碑底座第三只石猴捧着寿桃,偕音寿猴。道家用三只石猴,来形象比喻人生的三大追求和向往。因过去,老百姓识文段字的很少,所以无论是道家或是佛家,皆用象形的物品或图像作注解。图是世界文化通用的符号,所以自古就有一图胜千言之说。道家用形象的比喻,来引导人们遵从礼仪、道法,顺天应民,谋求幸福。观内各种殿堂很多,供奉的也皆是仙化神化的人物,既对人类有贡献,恩施民众之人。道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
进观必过窝风桥,此桥始建于清康熙45年(1706),后损毁。1988年重建。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桥。桥下无水。桥洞两侧各悬一枚古铜钱模型,刻有“钟响兆福”四字,钱眼内系一小铜钟。由于北方风多雨少,观外原有座“甘雨桥”,人们便在观内修了这座“窝风桥”,两座桥象征风调雨顺。另一说法为纪念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而建,据传王重阳弃家出游,在陕西甘河桥遇异人授予他修炼真诀,于是出家修道,创建全真教。后世全真弟子修建“甘河桥”以示纪念。
白云观的钟鼓楼,在建筑布局上与其它宫观的钟鼓楼有所不同,钟楼在西侧,鼓楼在东侧。据称,元末,长春观殿宇大都倾圮,明初重建时,以处顺堂(今邱祖殿)为中心,保留了原来的钟楼,在钟楼之东新建鼓楼,故形成了今日所见之格局。
玉皇殿供奉的玉皇大帝神像为明代木雕,高约1.8米,身着九章法衣,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捧玉笏,端坐龙椅。神龛前及两边垂挂着许多幡条,上面绣有许多颜色各异的篆体“寿”字,一共是一百个,故称为“百寿幡”,此幡为慈禧太后御赐。左右两侧的六尊铜像均为明代万历年间所铸造,他们即是玉帝阶前的四位天师和二侍童。殿壁挂有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三十六帅、二十八宿的绢丝工笔彩画共八幅,均为明清时代佳作。
救苦殿供奉太乙救苦天尊。天尊骑九头狮子,左手执甘露瓶,右手执宝剑。据道经说:太乙救苦天尊是天界专门拯救不幸堕入地狱之人的大慈大悲天神。
三清四御殿,为二层阁楼,上层奉三清,下层奉四御。三清像为明朝宣德年间所塑造,高2米余,神态安详超凡,色彩鲜艳如初,富丽而又不失古朴。四御即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和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这些都是清代中期泥塑金漆沥粉造像,高约1.5米。殿前院子中的鎏金铜鼎炉,为明嘉靖年间所铸造。香炉造型浑厚,周身雕铸着精美的云龙图案,共有43条金龙。
藏经楼,望月楼 。两楼为三清阁两侧配楼,有游廊相通.东侧藏经楼原藏有明版《道藏》,包括正统十年(1445)编写的《正统道藏》和万历三十五年编写的《万历续道藏》,共计5485卷,为道教经典的总集。每年旧历六月初一致初七,白云观都要举行晾经会,将经书统统搬出,放于通风处翻晒,以防书蠹。现存此处的为复印本,原版于1950年移交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保存。西侧望月楼又称“朝天楼”。
神特是白云观的一尊兽神,初看像一匹骏马,细看,其造型为骡身、驴面、马耳、牛蹄,因此,很多人称它为“四不象”。其实,它的正名叫“特”。传说它是一种神兽,具有奇特的功能,人哪儿不舒服,只要先摸摸自己,然后再摸摸它的相同部位,即可手到病除。在神特的西南处墙壁上,分别雕刻有12生肖图像和24孝经石雕图解。诏示善恶因果报应之说。红日无心,贫富一样照过,青天有眼,善恶两样看承。
(编辑 刘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