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体育 >> 内容

李成年续谈《欧阳询的成功之谜》

  核心提示:李成年续谈《欧阳询的成功之谜》...
 
 
  心态决定命运, 机遇改变人生.

  机遇是人生的转折点,事业的起跑线,成功的始发点。机遇来临固然重要,以积极的心态把握机遇,并竭尽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机遇应有的效能,对锐意进取的奋斗者来说,则更为重要。

  在这方面,欧阳询从叛臣遗孤,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奋斗历程,可为我们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启示和借鉴。

  欧阳询在成长过程中遇的第一个机遇,是在“满门抄斩”的厄运中得到父辈知交江总的庇护和培育。江总,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他出生在门阀世家,早年即以文学才能被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侯景之乱后,他避难会稽,又转到广州,至陈文帝天嘉四年(公元563年),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江总是南朝陈著名诗人,文学修养和书法功底均属一流。而欧阳询又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与江总一拍即合,成为患难中一对理想的师徒搭配。在江总的调教下,欧阳询学问和书法都有了长足长进。他博览经史,尤其笃爱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

  眼看着欧阳询一天天成长,江总心里越来越感到不安。心想,带着罪臣之子东躲西藏总不是个办法,得赶快离开这是非之地;再看看大小伙子欧阳询,教啥会啥,读书过目不忘,练习书法废寝忘食,再不到大地方给他找个更为合适的老师,使他开开眼界,接受正规教育,将会耽误他的前程。于是师徒二人便打点行装,化妆成行脚商模样,从江夏一带渡过长江,辗转来到北齐地界,找到了老朋友时任北齐三公郎中的刘珉。老友相见,分外热情。当刘珉得知欧阳询的身世后,毫不犹豫地收下了这个弟子。这便是欧阳询遇到的第二个重要机遇。

  刘珉,字仲宝,彭城人,北朝著名书家。曾任北齐三公郎中、文林馆待诏、散骑常侍、睢阳太守等职。《宣和书谱》曾这样评述:“珉善草、隶(真),遂能一洗俗学之谬,远追羲之,颇得其法,落笔佳处往往凌轹古人”。欧阳询自幼学书,沿袭了南朝书风,受江总影响与指点最多。到了北方,他跟随刘珉一下子扎进了北碑的书法海洋。与南朝精细的书扎对比,强烈的北碑榜书给予他极大的视觉冲击。他在读书之余,四下访碑,到旧时鸿都门观看东汉末年所立的《熹平石经》残石,去铁山、葛山、冈山、尖山看摩崖石刻。邹城的刻经以横空出世之势,刻出体量硕壮之大字,使欧阳询赞叹不已。这样多次的观摩和赞赏,再加上老师刘珉的精心指教,使他深切感受到书法审美的多样性,从而悟得了结字的规律和笔法的丰富变化。

   这期间,还发生了欧阳询流连索靖碑三天三夜,终于领悟到索靖用笔三昧的动人故事。

  出仕隋朝,是欧阳询遇到的第三个重要机遇。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二百七十余年的混乱局面。当时,摆在杨坚面前的主要任务,是尽快让全国由乱到治,把民心和社会秩序稳定下来,其他方面如文化、艺术等,很少顾及。隋炀帝杨广登基后情况有了改变。他喜好文艺,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士,如诸葛颖、虞世南等。这批人大都是从南朝而来,曾在梁、陈做过官,杨广将他们封为学士。欧阳询虽然也出仕隋朝,年龄也与虞世南相近,但他却没有进入杨广的核心圈子,原因是长相丑陋,杨广看不顺眼。只让他当了个太常博士,掌管郊庙祭祀事项。

  面对这样一个不起眼的闲职,欧阳询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验。关键时刻,欧阳询的远见卓识和在磨难中练就的抗压能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既没有与虞世南等攀比 心存不平之气,也没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稀里糊涂混日子。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抓紧空闲时间,埋头读书,刻苦练字,如饥似渴地磨练自己,充实自己。使学问不断长进,书法日趋成熟。

  在从隋入唐的短短数十年间,欧阳询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自成风骨的创新精神,广收博采,将南帖与北碑溶为一炉,既得北碑方正竣利之势,又有南朝典雅秀丽的风姿,形成自己骨硬肉丰、险劲挺拔、刚而不狠、健而不犷的独特风格。

   欧阳询入仕隋朝另一重大收获,是结识了雄据一方的李渊。隋炀帝平时尽管穷奢极欲,但在难得清醒时也会考虑国家的安危形势。他感觉到镇守北疆的李渊有点靠不住,看欧阳询学问根底深厚,且老实本分、任劳任怨,就派他去太原监视李渊,名义上是派他去帮李渊的都督府处理文案。欧阳询到太原后,果然尽心竭力地辅佐李渊,让李渊在起兵反隋之前,意外地得到一个人才。

  隋炀帝的倒行逆施,终于导致各地纷纷起义,李渊也在太原起兵,并很快定都长安,建立了唐王朝。从而使欧阳询由隋入唐,迎来了一个盼望已久的一步步走向辉煌巅峰的第四个重大机遇。

  欧阳询由隋入唐,并不是一帆风顺。隋亡之后,他与虞世南被宇文化及裹挟至聊城,为窦建德的东夏王朝所留用,欧任太常卿,虞为黄门侍郎。两年之后,东夏王朝被秦王李世民讨平,欧阳询作为降臣入唐。因欧阳询是唐高祖李渊隋时的旧友,对欧的才学十分钦佩,很快就提拔他当了五品给事中,这是欧阳询一生中最为显达的职守,是一位门下省的常务长官,使欧阳询一跃而成为皇帝的近臣,帮助皇上处理日常事务。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渊于门下省设置了修文馆,欧阳询被任命为学士之一。从史料上看,欧阳询当时的职务是专门教授书法。朝廷从在京的五品以上的官员子弟中,挑选出喜欢书法的二十四人,到馆里来学习书法与缮写校雠。这里的条件十分优越,可以看到皇家所藏的历代书法。
      欧阳询的书法,在唐初影响很大,史称:“询……笔力险绝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焉。高丽甚重其书,尝遣使求之。高祖叹曰:‘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彼观其迹,固謂其形魁梧耶!’”由此可见,当时欧阳询已成为唐初书法的主要的代表人物。

  欧阳询极善读书,《旧唐书﹒本传》称他“波兰经史,尤精三史。”入唐后,他的史学才能也有幸得到适时的发挥。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高祖李渊命欧阳询主持编修《艺文类聚》,他带领著名的史学家令狐德棻、赵宏智等,殚心竭虑,历时三年,至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完成了这部100卷的巨著。然而,就在欧阳询刚将《艺文类聚》呈上,并获赐帛200段之后不久,秦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政变,诛兄戮弟,逼父让位,于是年八月即皇帝位。

  这位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一旦君临天下,便立即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地制定和实施治国方略,他轻徭薄赋,劝农敬民,让黎庶百姓远离战争和贫穷;他不拘一格,选贤任能,以人格魅力吸引了一大批贤臣良相;他虚怀若谷,激励逆鳞,成为从谏如流的千古一帝;他力图文治,身亲文事,促进文化大繁荣……从而一步步拉开贞观盛世的序幕。
      登基伊始,唐太宗便语重心长地对臣下说:“朕以武功平定天下,当以文德绥海内。”他推行了新的文化政策,与政治相比,他把文教与艺术放在同等优先的地位。更为难得的是,在为《晋书》作传赞时,李世民就只选中了两个人:一个是书法家王羲之,另一个是文学家陆机。这种由皇帝提倡并身体力行的文艺事业,直接促成了初唐艺术的繁荣。武德朝设立的修文馆,被唐太宗改为弘文馆,精选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公、萧德言等人兼任弘文馆学士,令他们更日值宿于弘文馆内。太宗皇上每日听朝和处理公务的空隙,不是亲往弘文馆,就是把这些学士们召入内殿,商议国家大政,畅谈利弊得失,有时深夜才罢。

  欧阳询虽被遴选为弘文馆学士,却未能像虞世南那样成为皇上的心腹近臣,能经常同皇上敞开心扉议论国政。因为他原是太上皇李渊的人,只因他学识渊博,为人忠厚,在朝中人缘极好,唐太宗才留用了他。但欧阳询毫无怨言,他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在弘文馆内心安理得地从事着他以前讲授书法的工作。

  初唐讲究法度,希望将社会从南北朝的动乱和隋朝的无序纳入一个规范的有章可循的新社会。这恰好与欧阳询在书法美学上的追求——楷书书写的法度相一致。于是,他决心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发挥在弘文馆讲授书法的这一优势,实现自己将书法才能奉献社会,为民造福的抱负。他适应当时人们希望将书法的艺术性与功用性密切结合的社会需求,从楷书逐步发展的丰富实践中,再加上自己几十年学习书法的心得和感悟,总结出有关楷书字体结构的三十六法(简称《欧阳询三十六法》)。此法虽然掺入了后人所作的若干解释或思考,但其中的主题思想是欧阳询的。他的研究已完全进入了造型分析的层次,书法结构观念至此才算达到了真正的成熟。

  唐代书法最为伟大的贡献之一,是对中国书法之“法”的建设与建立。遵从严格法规来进行创作,这可以从圆润和雅的虞世南,守法而风流的褚遂良,以及平正典实的徐浩这批初唐或中唐书家们那里看得出来,而欧阳询无疑是其中最重要、最杰出的一个。

  在欧阳询身上,普遍存在于唐人书法中的那种平正安详的精神,得到了最庄严的表达。在欧阳询的艺境中,有一种对典雅的、庄严的气派的嗜好,一切变化都是按照法度原则而表现得充分、坚实、完整、和悦,趋于尽善尽美。难怪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

  
                                                                                                            (责任编辑:张燕)

 来源:人民艺术家网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