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体育 >> 内容

中国画写意造型说

  核心提示:中国画写意造型说...
何军委
 

  任何一种造型观念都是一种思维模式,它是特定社会文化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必然性。我国传统造型观表现出的是重“质”的性格,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重本源、轻现象、重悟性、轻逻辑的倾向。这种造型观念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便表现出对视觉物象的超越,是直追心源的一种写意造型观念,且一直引领着中国画的发展。
 
  外来画法在中国汉代和有清两度流传而终于都未能造成很大的影响,是很值得玩味的。对文人画家来说它“不入画品”,与文人的知觉心理格格不入。而对于遵循“以形写神”的唐代画家来说,便不只是笔法模式上的对视象形的认识。中国传统绘画对形的把握,吕凤子先生曾有过深刻的表述: “物成,有成物之理。形生,有生形之则。成物之理不随着环境变迁而常变,叫做常理。生形之则随着环境变迁而常变,叫做变则。变基于常,常寓于变。一笔画便是以创作常形为务的,画非境私利,必也先忘己,忘己入于物,方悟成形理。”
 
  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超越物象的“常理”、“常形”。在中国画家的心目中,对象不是西方式的处在一定环境中的现象,而是作为一个近乎理念化的、有本质意味的实体来观照的。它不是现象,而是物象的本质,是“常理”体现出的“常形”。因此,这种造型观念,不可能如西方绘画那样,在追求视觉现象的表达上穷思极虑;它所寻求的是对象的最本质的,亦是最简约的表现,即线的形式。对中国画家来说,透视宿形、明暗光影,以及环境、氛围等等都是干扰对“常理”、“常形”的追求的“变相”,都是不重要的,体积空间的概念也因之成为外在的因素,因而是被轻视的。这种造型观追求的不是西方式的某种真实的幻象,而是物象的近乎“实在”的真象。“度物象而取其真”,所要求的就是这样一种纯粹理念化的“真”。形神一体、“以形写神”的理论,同时驱使画家不去对视觉现象以过多的关注,而以最简洁的方式去表达“神”。这样,一方面通过视觉现象的选择,建构起一种中国式的,即在由内而外思维方式基础上的超时空的“形”的观念;另一方面,重整体把握的直觉思维方式使传统绘画表现物象时不可能对物象作太多的分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的“类”的把握。人的面部形象可以概括成国字形、三角形、目字形等等,色彩更是随类而赋,如民间画诀中的“女红、妇黄、寡青、老褐”之类,人物的地位身份也可作出不同的分类。总之,对个相的判断,更依赖于共相。
 
  以艺通道的中国画家,正是通过这种造型观超越视觉现象的纷繁复杂,使表现的对象不至成为外在艺术家的一种西方式的真实幻象;而是使它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此,内心世界与表现对象息息相连的中国画家,才可能“以心度物”达到心与物交融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传统思想中与物质一体的精神世界,唯有丰富的内涵。传统造型观念在写实的同时便包含着对现象世界的超越态度,为以后文人写意的“不求形似”观念提供了先决条件。
 
  一如西方造型观念可从尚科学、重分析的逻辑思辨的思维模式中找到它的深刻渊源一样,中国传统造型观念也同样深深根植于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模式之中。它自身的合理因素,构成了极强的生命力,绵延数千年。历史上数次异域文化的侵扰都未能造成太大的影响,且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传统写实造型表现出的对感觉层面物象的超越,体现了传统艺术精神重神韵的特质;它必然导向文人画在理性层面上对物象的进一步超越,以充分体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写意精神。
 
  线在中国画中日益获得其独立的审美意义,形成自己丰富的性格。中西绘画中的“线”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绘画中,线是塑造物体形象、质感的重要手段,以表现物象的视觉可靠性为主要目的。这种线选择的规范是视觉对象本身“物”的基础,其自身的有机生命意义并不存在。而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线却是主体某种观念的体现,不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东西。这种中国艺术所特有的“线”的审美规定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仅仅是构成表现视觉形象的媒介和手段,它在表现物象时直接抒发艺术家的审美心胸。它对表象的选择是以艺术家的内在逻辑规范为尺度的,对可感层面的世界是相对轻视的。它要艺术家在心理素质上对线条的种种品质有着敏锐的感受能力,并且自觉地在内心与线条的种种品质中间建立一种密切联系,使心灵与线条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中国传统文化网络中,书法家的视觉心理样式往往是画家认知活动的先导。深受传统文化熏染的文人士大夫十分自然地从传统文化网络中得取“笔法”、“气韵”等概念来审度视觉物象,形成固定的法式和规范。所以文人写意几乎就是在对线的审美意味追求下的必然产物,内在世界的意定性、无限性与视觉的物定性、有限性的矛盾,致使中国画家一步一步地完成对可感层面的物象的超越,更多地关注内心世界的表现。“线”的形式在绘画中的张扬,在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日益完美的同时,也使文人画家在表现内心世界上获得更大的自由。“仆之所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何等的潇洒。
 
  写意精神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主导着艺术家对“线”的审美意味的不断追求及对视觉物象的形的选择,构成了二者内在的有机联系,写意精神使传统绘画中的“线”成为笔墨核心的形式。在文人画那里,笔墨技巧和笔墨趣味不仅是中国画形式的核心,也同时成为其内容的一部分。那一笔一线,那一点一墨,无不传达着文人画家的内心生活以及审美追求,它早已超出了一般意义的技艺。“胸中造化,笔为意之用”、“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使得中国画传统的写意笔墨语言,负载了一种主观的精神蕴含,使笔墨带有一种生命的力度与价值。
 
                                                              (编辑:李丹)

 来源:人民艺术家网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