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新民
近日,一则以招工为名诱骗未婚女青年陷入套路贷的案例引发关注。犯罪团伙以“高薪岗位”为诱饵,通过“假意招聘—贬低能力—诱导借贷—强迫从业”的连环套路,将求职者一步步拖入深渊。受害者不仅遭受经济剥削,更面临人身权益的严重侵害,此类新型犯罪的隐蔽性与危害性,亟待社会各方敲响警钟。
一、甜蜜陷阱背后:对弱势群体的精准捕猎
招工骗局的本质,是对年轻女性求职焦虑的恶意利用。犯罪团伙深谙部分求职者“渴望稳定工作”“期待职业提升”的心理,以“形象好”“有潜力”等话术制造价值认可假象,再通过贬低能力、虚构门槛等手段,迫使受害者在自我怀疑中接受“付费培训”“美容贷”等套路。这种对弱势群体心理的精准操控,暴露出犯罪链条的专业化与冷酷性——他们瞄准的不仅是求职者的钱包,更是利用其社会经验不足、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实施全方位的人身与经济控制。
二、套路贷+非法用工:双重侵害下的维权困境
案例中,受害者遭遇的“连环套”堪称新型犯罪的典型样本:先是被诱导签订高额借贷协议,陷入“以贷养贷”的债务深渊;继而被以“偿还贷款”为名,强迫至KTV等场所从事陪酒等非法工作。这种“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双重侵害,不仅使受害者承受巨大心理创伤,更因证据链复杂、跨区域犯罪等特点,增加了维权难度。许多受害者因担心名誉受损、缺乏法律知识,往往在挣扎中错过最佳报案时机,进一步加剧了困境。
三、斩断黑色产业链:需多方联动织密防护网
此类犯罪的滋生,暴露出招聘市场监管、金融借贷审核、特殊行业管理等环节的漏洞。遏制乱象,需从三方面发力:
1.强化招聘源头治理:平台应建立企业资质动态核查机制,对“高薪低门槛”岗位重点筛查,畅通求职者举报渠道;劳动部门需加强对线下招聘活动的巡查,严惩虚假招聘行为。
2.拧紧金融监管阀门:对“美容贷”“培训贷”等易被犯罪利用的金融产品,需严格审核资金流向,建立异常借贷预警机制,避免其成为犯罪工具。
3.提升女性安全意识:通过社区宣传、高校讲座等渠道,普及“求职先验资质、拒签陌生协议、慎办借贷业务”等常识,帮助年轻女性筑牢心理防线。
四、从“事后惩戒”到“事前预防”:社会治理的温度与力度
更值得反思的是,为何此类骗局屡屡得逞?除了犯罪手段隐蔽,深层原因在于部分年轻女性缺乏社会支持网络,在遭遇危机时孤立无援。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就业服务体系,为求职者尤其是外来务工女性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让她们在面对“机会诱惑”时,有底气说“不”,才是铲除犯罪土壤的根本之策。
求职路上的每一份憧憬,都不应成为被资本算计的筹码。当“高薪招聘”带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当“职业规划”要求先行支付费用,每个求职者都需多一分警惕:真正的机会,从不会用“捷径”作为诱饵。守护年轻人的就业安全,需要法律的利剑、监管的铁网,更需要社会对“逐利边界”的清醒认知——任何商业逻辑,都不能以践踏他人尊严与权利为代价。
(编辑 王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