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思想理论 >> 内容

初新民:警惕招工陷阱:当求职梦沦为“套路囚笼”

  核心提示: 初新民 近日,一则以招工为名诱骗未婚女青年陷入套路贷的案例引发关注。犯罪团伙以“高薪岗位”为诱饵,通过“假意招聘—贬低能力—诱导借贷—强迫从业”的连环套路,将求职者一步步拖入深渊。受害者不仅遭受经济...

初新民

近日,一则以招工为名诱骗未婚女青年陷入套路贷的案例引发关注。犯罪团伙以“高薪岗位”为诱饵,通过“假意招聘—贬低能力—诱导借贷—强迫从业”的连环套路,将求职者一步步拖入深渊。受害者不仅遭受经济剥削,更面临人身权益的严重侵害,此类新型犯罪的隐蔽性与危害性,亟待社会各方敲响警钟。

一、甜蜜陷阱背后:对弱势群体的精准捕猎

招工骗局的本质,是对年轻女性求职焦虑的恶意利用。犯罪团伙深谙部分求职者“渴望稳定工作”“期待职业提升”的心理,以“形象好”“有潜力”等话术制造价值认可假象,再通过贬低能力、虚构门槛等手段,迫使受害者在自我怀疑中接受“付费培训”“美容贷”等套路。这种对弱势群体心理的精准操控,暴露出犯罪链条的专业化与冷酷性——他们瞄准的不仅是求职者的钱包,更是利用其社会经验不足、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实施全方位的人身与经济控制。

二、套路贷+非法用工:双重侵害下的维权困境

案例中,受害者遭遇的“连环套”堪称新型犯罪的典型样本:先是被诱导签订高额借贷协议,陷入“以贷养贷”的债务深渊;继而被以“偿还贷款”为名,强迫至KTV等场所从事陪酒等非法工作。这种“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双重侵害,不仅使受害者承受巨大心理创伤,更因证据链复杂、跨区域犯罪等特点,增加了维权难度。许多受害者因担心名誉受损、缺乏法律知识,往往在挣扎中错过最佳报案时机,进一步加剧了困境。

三、斩断黑色产业链:需多方联动织密防护网

此类犯罪的滋生,暴露出招聘市场监管、金融借贷审核、特殊行业管理等环节的漏洞。遏制乱象,需从三方面发力:

   1.强化招聘源头治理:平台应建立企业资质动态核查机制,对“高薪低门槛”岗位重点筛查,畅通求职者举报渠道;劳动部门需加强对线下招聘活动的巡查,严惩虚假招聘行为。

2.拧紧金融监管阀门:“美容贷”“培训贷”等易被犯罪利用的金融产品,需严格审核资金流向,建立异常借贷预警机制,避免其成为犯罪工具。

3.提升女性安全意识:通过社区宣传、高校讲座等渠道,普及“求职先验资质、拒签陌生协议、慎办借贷业务”等常识,帮助年轻女性筑牢心理防线。

四、从“事后惩戒”到“事前预防”:社会治理的温度与力度

更值得反思的是,为何此类骗局屡屡得逞?除了犯罪手段隐蔽,深层原因在于部分年轻女性缺乏社会支持网络,在遭遇危机时孤立无援。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就业服务体系,为求职者尤其是外来务工女性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让她们在面对“机会诱惑”时,有底气说“不”,才是铲除犯罪土壤的根本之策。

求职路上的每一份憧憬,都不应成为被资本算计的筹码。当“高薪招聘”带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当“职业规划”要求先行支付费用,每个求职者都需多一分警惕:真正的机会,从不会用“捷径”作为诱饵。守护年轻人的就业安全,需要法律的利剑、监管的铁网,更需要社会对“逐利边界”的清醒认知——任何商业逻辑,都不能以践踏他人尊严与权利为代价。


                                                        (编辑 王俪)

 来源:人民艺术家网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5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