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苑百家 >> 综合 >> 内容

中国当代鸿儒巴夫子及其五学缯言

  核心提示: 【编者按】有机会读到这篇比较长的研究性文章,我们感觉到很幸运。因为,这是一篇已故之人生前对自己恩师学问经过近三十多年潜心用情研究的文章。这是我本人如此之多年阅读和学习巴钢普力布先生许许多多作品以后,...

【编者按】有机会读到这篇比较长的研究性文章,我们感觉到很幸运。因为,这是一篇已故之人生前对自己恩师学问经过近三十多年潜心用情研究的文章。这是我本人如此之多年阅读和学习巴•钢普力布先生许许多多作品以后,深感禅觉先生《敬仰你:只几行文字》是研究巴先生全部学问比较全面而且比较深刻也比较客观的一篇佳作。文章完成时间是2014年,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在电脑中静静地沉睡了十一年之久。为了纪念自己心仪的爱徒,巴先生首次让我们看到这样的篇章。当然,这毫不奇怪,巴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乐呵呵地蒙冤吞屈之人,就是这样一位以德报怨之人,而且性情内向内敛不事张扬,既不图名又不为利的虔诚修行的一个人。今天我们把这篇文章刊登出来,意在为真正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们提供一个小小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让我们怀着虔诚的恭学态度认真阅读,或许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学问意欲突入的那个基点并且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如是也不枉我们用心刊登这篇研究佳作。文章有些长,请耐心阅读。

 

编者:文心

 

【附巴先生写给本编辑部的短文】

 

编辑同志近安:

我怀着沉痛的心情给您写这份短札——我十分怀念心仪弟子禅觉大师——2016年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九年过去了,那种深刻的思念丝毫没有减退。

我与禅觉相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几十年交往下来,我们彼此几乎成为对方的精神依赖与一种生活习惯。在漫长的34年的情怀牵挂与学术探究中,我深知禅觉的学问了得,他不仅仅对禅宗学问有着极高的学研造诣,而且对大国学中的其它四大门功课,同样有着独到的体悟见解与深邃的解读觉道。不曾想,就在他离开我们之前的前些日子我们还在沟通中,忽一日,再也听不到他的任何消息了……

掐指算,如果健在,今年禅觉应该是87岁高龄了。没有其他任何可值得留恋的供我抱思痛惜惺惺缅怀,唯有将他生前为我撰写的研究文章贴出去,作为对他最好的思念,亦作祭奠这位曾经为国学文化做过贡献人的最好回报。

“惟抱大愿:写铺天盖地字,做无声无息人。我知道,抬举和鼓励是积极的慈心善意。而我既非“鸿儒”,更非“大师”。如果非得和‘师’扯上关系,我只能算作小师。原因很简单,我离大师还有十万八千里(引自巴子本我《清虚禅思录•第一部》)。”

天地无心可时尽,情怀有仰未终期——禅觉千古,安息涅醒!

 

                                    一位热爱国学文化的学习者:巴•钢普力布

           2025年3月10日

          于太平洋西岸

 

 

【附巴先生爱徒禅觉先生最后写给自己师父的绝笔信】

 

我的祜然回思

 

上世纪80年代的1983年,我在雍和宫就餐,对面落座的是一位看上去平静的不能再平静的年少我者男性。一顿饭默不作声,我俩谁都没有抬头,在沉寂的气氛中我们各自运餐。餐毕,就在意欲起身各自离座的时候,那一瞬间我们四目相对了,那时节我着实被灼燎到了。那不一般的目光迥然发射,直接抵达我的心脾之魄,那一刻,我多年未曾发动的情愫,运转了起来。于是我俩又不约而同地双双落座。讨教中方知,这位年少我的先生以修习易、道、儒、史、禅为学问研考对象,兼修语言学、伦理学、逻辑学、心理学、文艺美学、西方哲学、人性结构学、文化类别学等学问的一位学人。谈吐中所益大获,关于易学、关于道学、关于儒学、关于史学、尤其是关于禅学的深道之处,令我这个专事禅学学研之人格外汲精且汗颜颇多,遂始仰慕。可能由于未曾经历过凤毛冲动的因素有关(其实我是冷静理智的),面对那么多吃斋之人,我乞当下拜,先生说:若愿力缘,择吉。我点头应允且窃喜。

又过了三年的1988年04月23日农历三月初八日(黄帝生日刚刚过去五天的戊辰年(龙年)丙辰月戊申日),我赴先生老家的第二故乡的一座小城,在先生宝坻完成了我的拜师夙愿。这个时间,刻在了师父的心上,刻在了历史的记事薄上,也一并刻在了我生命骨骼中的每一个细节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恩师毫不吝啬也毫无戒意,我陆续收到一部又一部大札。最初我研读的是恩师的单行本,比如《宽经》、《儒之术》、《诗赋茶香》、《坛经灭惑》、《莨菪五味》、《朝肯录鉴》、《皇肯录鉴》、《贤肯录鉴》、《美与审美》、《非心之心术》、《中华四十孝》、《我读传习录》、《我读菜根谭》、《我读道德经》、《新禅史通灵》、《力布楹联丛集》、《云朵上的脚印》、《我读梦溪笔谈》、《力布人性语论》、《受觉传统导论》、《文学与音乐语论》、《菩萨与道德精神》、《传统文化与社官之道》、《不屈的光芒与最后的人》、《人类理性危机与道德批判》、《西哲裂变下的审美重组》、《艺术:超感性逻辑的理性法则》;后来恩师得知我将单行本研读毕,遂将连部作品相继发了过来,比如《苦修甘享》三部、《伪训诂书》三部、《心鉴宝通》三部、《墨圣书魁》三部、《三道扩录》三部、《禅履循要》三部、《孔林广记》三部、《心鉴宝通》三部、《力布参悟录》三部、《清虚禅思录》三部、《镜古岁醒录》三部、《撕成碎片的哲学》三部、《力布散文集》五部、《森儒吝择》六部、《清虚斋随笔》六部、《周易文化类列》六部、《泛哲学命题闲聊》六部、《中西哲学阵营史话》六部、《力布现代诗集》十部、《力布新古诗集》十部、《奭跽史记》十二部、《力布鉴学文论集》十二部、《经典国学鉴往圣》十二部、《力布鉴学文论集》十二部、《统僭通鉴》四十一部等二百零四部电子书籍(2015年电脑崩盘毁掉不少)。这些著作中其中有关禅宗学问的书籍就有:《禅履循要》、《苦修甘享》、《九经大要纪纲》、《菩萨与道德精神》等八部著作。天呐,我不敢想,恩师是如何驾驭时间,是如何启用精力,是如何扼住意志力的咽喉,又是如何一次次战胜慵懒而勤奋至极,撰写出乌乌泱泱的205部著作发给了我。手捧恩师的滴滴心血,我泪流面面,我被恩师的壮举一次次感动,哽咽到失声抽泣。关键是此前恩师从来没有和我提起过他在创建着如此浩大的文化工程。不声张不外露也不表现,谦逊的如同一个刚刚入学的小学生,于是一颗安静和谐的灵魂照亮了我的修行。用恩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想悄悄地静静地为民族文化做点事。我不为出名,也不为挣钱)”。直到我读到这些著作,我才知道恩师如此多年默默无闻的原因所在。

手捧所爱,晨诵夜读,日继一日,吾仿佛奉旨一般兼程,一直拜读到2008年奥运会前夕,至彼基本上我将恩师所发过来的电子书全部读完。此后又用时六年之久从恩师书中进行分类梳理和精华萃取,尽管这些所谓的研究不全面不精道甚至遗珠之憾大有,而最终于2014年最后一个月完成了这篇所谓的研究习作。只可惜的是,贫僧的身体每况愈下,又不忍心告诉师父,生怕老人家担心牵挂,只得伴青灯孤烟,仰佛祖大德,为慈悲善良的恩师祈祷,也为人类众生祈祷。禅觉无意轮回在世,秉缘随愿自然了脱就好。

师父:禅觉自幼失双亲,处肤膜顶,少人疼爱,故于16岁削发为僧,后还俗续读直至硕士毕业。后幸遇恩师并获宠,感受到了父爱般的亲昵与呵护。山高水远,虽不能绕膝以孝,但蠢徒尽心婉顺,也算传承华夏优秀一丝。假使有朝一日徒儿圆寂归西往生极乐,乞吾恩师明怀,量不致悲伤。因为,我们都是修行之人:涅槃如何不是重生?

恩师诚昭日月,慈泽广世,信取山河。此生做力布先生徒,寂而无憾。况且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有可庆的解脱之道。愿吾圣师凡尘界喜乐康寿!

师父,徒儿想念你……

 

2015年4月17日

禅觉于云深笔

 

【附禅觉学研巴子文稿原件】

 

敬仰你:只几行文字

——中国当代鸿儒巴夫子及其学缯

 

作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初,有人称巴夫子为“五修教”教主,我听了以后很高兴:觉得一个人能在那个所处的时代划一道深深的文化印记很是一件相当荣耀的事情,而能够成为一代教主当然同样很是一件荣耀的事情,更而觉之我能成为一代教主的弟子亦很是一件相当荣耀的事情。可恩师巴夫子知情之后正色道:“‘五修教’这个称谓颇不平素,而且有悖语伦,有悖文伦,有悖国伦。所谓‘五修’,无非是:修易、道、儒、史、,这是正儿八经的国学大框架之国学体系,也就是说是‘国学’之大概念,此如何与‘教’扯上关系而厮混在一起呢?学问就是学问,不可另起名号(引自师父巴•钢普力布先生《力布人性语论》)”。为什么国学体系不能将印度佛经列入其间?为什么说国学体系里不能短缺了禅学?恩师巴夫子认为:其一,将佛学指定为国学体系的一个部分,从总得情况来看是不妥当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形呢?首先,佛学和禅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佛学是纯印度文化而非本土文化,而禅学是中国本土文化;其二,佛学并未彻底中国化,只是在唐三藏取经回到大唐以后将印度佛经翻译成了汉语,也就意味着佛经开口说汉语了,尽管有相当一部分佛经已经中国化了,但它始终还是印度文化,因此说印度佛经列为“国学”是大错而特错的;其三,禅宗之禅学正式通行于海内上下,是从六祖慧能开始的。特别是《坛经》的问世,奠定了禅宗文化作为国学体系一个部分的基石,也就是说禅学本土化了。因此将禅学列入国学是名正言顺的一件事。于是,巴夫子坚而言之:“国学就是国学,如果细分譬如:周易文化叫作易学,道家文化叫作道学,儒家文化叫作儒学,研究历史叫史学,禅宗文化叫作禅学,由此五大门功课的咸集,才组成了国学。换言之,‘国学’离开了哪一门功课都不能称其为国学,少一门都是国学的残缺,都是国学大概念的凋零与不完整(引自师父巴•钢普力布先生《力布人性语论》)”。如上所述,严格意义上讲,在六祖慧能和其《坛经》没有出现之前,佛教文化统统是印度文化而非中国之文化,所以不可以称其为国学。巴夫子明确表示:“巴子在自己有生之年,不设任何新教,不搞任何新的宗教名堂,不给国家在管理上增加任何负担。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学习文化研究哲学的小学生,昨天是,今天是,将来的明天是,到永远的任何时候都是。而且本人主张,在宗教问题上:盘活存量,慎辟增量,以优胜繁,以精逾多;更而且,中国共产党是我的最高信仰(引自师父巴•钢普力布先生《力布人性语论》)”。就这样,“五修教”胎死腹中,未世而夭。而那时节的我,刚刚师从不久,触感巴夫子那种开气之始便替对方谋虑细节的鲜亮观点,一腔衷肠的家国情怀,吾不由得高山仰止惊佩不已,唏嘘倒吸,为之钟甄击节。

恩师巴夫子总是以国家情怀颐养自己,总是将民族利益负荷自己,总是将他人利益抢先于一己利益,这是在后来慢慢相处与书信请教交流过程中,有了我对恩师巴夫子更为深层的人格体察与魅力解读。在相对接受了恩师巴夫子关于“五修教”的唾弃之后,我便予以果敢地回拒了社会上当初的那种“五教”风潮。而在接下来的又一次,我再一次聆听了恩师巴夫子的有关论述:“巴子之所以认为称呼‘五修教’不妥,主要出于如下考虑:其一,就世界范围而言,我们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宗教管理人心的国家,中国只有民族精神而没有宗教精神,有介于此在中国,宗教要实行严格意义上的总量控制,也就是说,盘活宗教存量,优化宗教存量,这是我们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应该的重点取向。而且巴子永远不设新教,不给国家添乱。有点文化的人都懂得:宗教里边的禅学,有许多方面的学识很丰厚,践鉴很高妙,很优质。尽管‘五修教’健康,但多一个教派就会多出一个管理端点,也就是说会给国家增加多一个的牵挂涉点、甚至是管理成本;其二,‘五修教’本质别无它释,就是国学主体框架,或曰那就是国学。与其‘绕道’而行,何不直言国学教育便是。因为,国学的建构是以儒学为夯础的,围涉易学、道学、史学、禅学;其三,文化信仰是一桩相当心灵化的内置事件,任何人没有任何资质去唆迫任何人,任何人没有任何资质去干制任何人。所以,学不学,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都很自己。诚如巴子吾,洎小酷喜读书,稍大不忍释卷,壮年蝉心绝爱,直至弃官不做专奉五大圣典之执——国学,也算一种大信仰之不疑(引自师父巴•钢普力布先生《力布人性语论》)”。

吾与恩师巴夫子师承恩厚交往多年,他是我心目中最为神圣的恩师与父亲,因而深知其秉性质地,深知其文品质地,深知其谐世质地,引用恩师巴夫子自己要求自己的话来说:“一生勤于文化学研,著于齐身札墨;耿于正善挚执,凫于益世践垒。如此几十年日复一日,一贯奉行坚决:启齿不得讥人讽社,动思决绝为人说项;身行不得伤人毁世,履事定然怡人颐心(已收录至《力布人性语论》”。更令人惊厥的是他此半生中已然做到:天冤不去针计,只要对方安好;坤屈不去丝怨,内化溶栓他乐;诚实信义,厚道终进;素朴文雅,和蔼握切;大事小情先人后己,奉献如饮一概平常;饮食不忌优孬,饱腹即可;衣饰甭管彩锈,蔽体就成;五尺伟身,勘为人寰无辜负荷赧;三寸氖气,发誓不事家国便愧对父母生身;命活不履勤勉读书便妄捧孔孟书卷,难怪许多人称呼师父为大善大德。而今在我看来,恩师巴夫子,就是在世大善大德,当今鸿儒。单就学识角度而言,我们客观公正地、不折不扣地讲,他是中国当代最了不起的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人性结构学家之一,更是实力派文艺评论家,国学文化独立学者。如此,依前可窥,摘其精要,巴夫子主要的突出文化成就与贡献在于:    

第一,易学方面。在易学方面,恩师巴夫子除了通晓理论与精于实践以外,尚写下了《易学文化类列》六部著作,更是对《周易》给出了愈加高度明晰的价值概括,恩师巴夫子说:“易经: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万化之圣,智嬗之魁——大其心者,可容天下万物;虚其心者,可受天下之爱;平其心者,当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者,可观天下之变。《周易》亦属于那种‘宁可站着死,不求跪着生’的一类:吾已立决,信不信由尔。实质地讲:《周易》为人类人生出发规划了一个方向,为人类人生落脚遴选了一个处所。至少我们可以这样进一步悟道:《周易》为人类打造了更精妙的智慧之钥、及至引航人们嫁接至禅宗的般若。复换言之:为人类开拓了最好的睿能启动机制。通过《周易》,我们业已触摸到了每一分未来;通过《周易》,我们决绝取胜了每一寸突破。《周易》者:大雅也,大俗也,大伟也(引自师父巴•钢普力布先生《力布人性语论》)”。

第二,道学方面。在道学方面,恩师巴夫子除了仔研《道德经》以外,同样写下了道学四部著作,它们分别是:《三道扩录》一、二、三部;《我读道德经》一部。并给予道学以最为中肯的结语性价值评判。恩师巴夫子说:当大部分人类成员还在熟睡,你却已然叩响了酣梦中的窗棂:巍峨的李耳。故,《道德经》的声声提点与呼唤,实乃:一呼命气,一餐饱饵,她的能量远不止一盏明灯,一条通衢,而且绝对是一座灵性之源,生命之源,天堂之源。至少,《道德经》为人类的逆向思维提供与拓展了强大的逆理模式。因此,如果想活得糊涂,请读《道德经》;如果想活得明白,请学《道德经》;如果想活得更糊涂,请朗诵《道德经》;如果想活得更明白,请透悟《道德经》(引自师父巴•钢普力布先生《力布人性语论》)”。

第三,儒学方面。在儒学方面,恩师巴夫子除了继儒捧儒习儒扬儒以外,他独著和著编了二十一部关于儒学方面的著作。巴夫子更是莘莘悭悭有着自己独绝的文化谨悟与理性认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级优化着自己深层次的与圣哲方面的解构融糅蕴力。首先,恩师巴夫子将儒学分期给予了时间概念上一个大致的界定,他说:依据时代‘含儒量’的轻重大小,我们用心叠合时空原理与儒学实际吃水性渗透刻度,大致给‘儒’以本分关照与‘含量’称重,基本上划分了‘十五个时代’范围,其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让当今酷儒、恋儒、学儒、研儒、践儒的人们,从儒家发展史的兴衰长廊的每一缝隙间,窥明华夏人文进退的多元化步履,及其儒学行程中的坎坎坷坷,乃至华夏文明成熟的成色水平,并从中汲取一些优秀的传统情怀予以溉滋,以儒家博深的益世思想来调润国人的每一寸心田。这十五个儒学划分时代分别是:一、空儒时代,二,诞儒时代,三、全儒时代,四、盛儒时代,五,淡儒时代,六,旺儒时代,七、尊儒时代,八,弱儒时代,九,碎儒时代,十,弃儒时代,十一、毁儒时代,十二,觅儒时代,十三,拣儒时代,十四、热儒时代,十五,践儒时代。这是一种正善人性思维范式的一次哲学性凯旋归纳(引自师父巴•钢普力布先生《力布人性语论》)”。从这些情况不难看出,“巴子曾经给‘儒代’大体划分过‘十五个时期’,当然可以再行凝炼。虽然我们发现从中存在儒绝尘寰之意味,但着附道德成型存在某种缺失的理由尚不足额,而我们的舁儒飏儒‘本心’并没有走远。可以断定,人类真正走向‘践儒’时代、尤其是国人,一是恐怕还有相当长的徘徊摸索之路要走,二是这个时间只是个段落问题,迟早会来临,而且为时不会太长。‘儒’与‘儒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大抵因为:1.优越自闭性:1)本土产物,随时拈来,坐拥其享。2)刻意远不及自然受熏,故,费不上专心求取。3)我生于斯澹②;2.顺遂生活指引,有可无可:1)生活自身给予了丰盈,有礘③另多余之弊的非分之想,所谓的觊觎④。2)学术与文化向来都是知识界的所为,与平头百姓无甚干系。3)启用儒学意识癃闭⑤,怎么着也是一天,得过且过无所谓;3.人们在实践中操作生活,并不需要以诉求儒学来直接灌溉人生,许多时候将儒学边缘化了:1)加以实用性利用欲望淡漠,2)内心疏离,近在咫尺间的遥远感及其无意识排斥,3)儒学是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与大众无关(引自师父巴•钢普力布先生《力布人性语论》)”。关于儒学的意义,恩师巴夫子更是有着自己异乎寻常的深道认同。他说:“儒学意义大致有三个:第一,儒学的整体性原则意义。本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和对利益的无限追逐,损害了经济组织和实体集团的正常运行,而东亚人虽然同样拥有由于历史带来的现代的民主、自由、平等意识,但他们同样在无限地追逐个人利益,而社会仍然保持着统一,并显示了集团整体性的法固与效率;第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意义。西方的科层制被称为现代最具合理性、最有效率的管理方式而曾经风靡全球。这个模式同样不能尽如人意。因为,这个管理模式巴夫子曾经在从政时期亦满满心怀启用过一个阶段,但结论是失败的。尽管手法上存在不完全的一致性,却其属于大同小异范畴;第三,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意义。在以儒家礼仪、忠孝为基础的人格伦理规范体系中,东亚国家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正常的人际关系,以性善出发,泯灭原生之性恶,并以多种手段介入,强化预制可能给集团或社会带来某种不爽偶然灾难的一系列制度与各种规范,以克服个人主义膨胀所带来的社会灾难之制衡。针对物质享受骤增、人们的个己利益受重视,然却心灵空虚乃至出现了忽视国家观念和责任感的现象。所以,人们自发性地本着‘发自’、‘惠自’、‘助自’的原则,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重视儒家伦理,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儒家伦理教育,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团体到贯穿至每一个社会最基础单位家庭及至每一位社会成员,用以调节人际中的各种疏密关系。在吸收和改造儒家学说过程当中,赋予儒家伦理以新的、适合现代化要求的精神领袖和概念解释与应用(引自师父巴•钢普力布先生《力布人性语论》)”。而对于孔夫子提出的“天下为公”学说,恩师巴夫子同样赞佩有加,称是连连:“‘天下为公’,就是人类‘大不私’,就是倡导人类更加公平公正的精神。它是人类人性中的斗屑成分从暴躁走向温雅,人类人性中的中民成分从肤浅走向深刻,人类人性中的浮躁成分从恣意走向规矩,人类人性中的肤浅从简单感性走向理性成熟,人类人性中的圣人成分从粗糙走向精细,从荒蛮走向文明的重要的公共知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王国中的先驱圣哲,非孔冠不能他属。因为,人类走向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走向制度一体化,最后走进命运一体化,是一个遁避不掉的足迹性归趋命题与实践实际。其实,文化如果以空观参照与表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当是人类思想的最高航标与指引,也是孔夫子其人对全世界至极至伟而殊誉不朽的思想贡献(引自师父巴•钢普力布先生《力布人性语论》)”。

第四、史学方面。在史学方面,其一,恩师巴夫子文白对照全译了《资治通鉴》,再译书名《统僭通鉴》,由原著的300万言,扩展到1100万言左右,共育书41部。其二,关于“通鉴”里边的生字生词,有史以来所有译著中第一次作了比较全面的标注解释,这就为读者阅读畅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三,对历史上的重要重点人物进行了一定言辞的评价;除此之外,恩师巴夫子又对司马迁的《史记》进行了再次翻译,由原著56万言,译制为300万言,育书12部,为喜欢史学《史记》的读者,提供了省力省时的阅读可能和极大的方便。

第五,史禅方面。在禅学方面,恩师巴夫子多年来坚持学习研究,并在个别学问方面独领当代禅学风尚。关于禅学的几点具体思辨,恩师巴夫子的学问成果是:1.创生了禅宗之“来”、“去”之终答。恩师巴夫子提出了:“吾自来处而来,吾往去处而去”的哲学命题。从而使“从何而来,去往何处”这个文化辩机得以圆实与结答;2.就当代佛陀佛学者释永信大师提出的三个辩机其中之一,给予了很好的作答,其中永信大师提出的“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辩机,恩师巴夫子答道:“万法归一,一归于无”;3.很好地将三千多年以来的“何处惹尘埃”的禅哲辩机命题给予了健身性的大力度推进并以完满的扣答。在这个命题当中,禅觉以为,恩师巴夫子给出的是最完美的哲学局终性质的应觉深悟。为了更明晰地让大家有一个参照对应,现将前两首禅师大德之偈语敬录于此:其一、北宗禅创始人中国禅宗神秀大师诗、即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其二、中国禅宗六祖慧能(神秀师兄弟。神秀亦为五祖弘忍亲传弟子)针对神秀以上的诗、即偈语吟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三、中国当代国学文化学者、恩师巴夫子针对以上两位圆逝大师的诗、即偈语义观提出:“无台便有台,有台亦无台。非无本无非,何须齿挂埃”。如是,更进一步的文化上升,解构掉了上述困惑人生千百年来的一个大的心理问题。这样的禅学哲学观点,既符合事物一分为二的观念本质,亦符合禅“六不”的般若认同——“不是台便是台,有台便是无台”。这是中国禅宗有史以来,对禅宗文化的一个巨大贡献:“有”即是“没有”,不需要沾唇挂齿,这也是禅学文化经典的本真乃至极绝真理的归璞——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样高深的透悟智孕,在阐明民间智慧的同时,更加告知世界禅学界及至禅学哲理的深道与辽阔、透彻与质本的超大型超精致般若,为人类认识事物本质提供了最为精锐的思想武器;4.巴夫子除了写下七部禅宗著作以外,尚创作了新型精悍经书《宽经》。《宽经》中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十言不可”、 “心诀双十六字” 、“果十八思”及其“十八字泯”。譬如:“十言不可”即:污言不可,假言不可,空言不可,大言不可,胡言不可,蔑言不可,舌言不可,谤言不可,毒言不可,毁言不可;“心诀双十六字”即:笃诚,信憨,坦容,施仁,授慈,尽义,倾奉,报国;忌疑,除怨,毁恨,泯仇,賫情,嚼爱,怀德,恩世“果十八思”即:酒思身,茶思怦;饭思节,礼思躬;富思寒,贫思能;权思贱,卑思菁;康思疾,易思懵;顺思逆,逆思穷;谊思绝,仇思恩;言思境,行思通,怒思忍,恶思平;“十八字泯”即:泯误会、泯冤枉、泯委屈、泯抱怨、泯仇恨、泯报复。同时巴夫子决力修炼与执行好了恩师巴夫子在《宽经》中进一步提出:“情源心,却情宽于心。情离心不锩,心常固而孕生宽情”的哲学理念。这就大大地将理心之学向前推进了一步。如是执行好“十言不可”、“心诀双十六字”、“果十八思”、“十八字泯”,自身会更加和合,与人会更加和睦,与家国自会更加和谐。在修炼派别林立之下,理论上又百家争鸣的环境中,禅宗智慧总结出的经历与经验,毅然选定了“思惟修”,又称“静虑”,即禅定。须知,禅在“定”中不是什么也不想,而是如同恩师巴夫子值执谨遵之十二字四正诀:“扼正要,循正思,履正善,入正定”。

公元2013年临近年关时,恩师巴夫子又将突破数千万言之各类体裁著作的初稿予吾发来,乾坤预览,上下包括,纵横通觑(双读音声:1.,字义:动词书面语:看、或瞧的意思。譬如:逆序:即小觑,即小看;2.读qū,动词口语:把眼睛合成一条细缝,即专注地看。譬如:偷偷儿地觑了他一眼),那可真是:楼厦筑造,恢恢宏宏,仔文甄哲,气贯山河。而且,更令我感动的是,恩师巴夫子对我一贯信赖有加,既不惧被我剽窃,又不惧被我出卖,更不惧这些高贵的华彩文化被我不屑,我发自内心对恩师表示无尽的感激,如此这般的天宇格局,当是弟子一生的效法。当然这也同时再一次资政求验了师父蓝天、草原一般的宽阔胸怀;而一贯以深邃、城府、内向、自敛为个性见长特征的恩师,如此之多年从不去炫耀卖酷,虚怀宏谷,静声不噪,甚至向世人表示:古稀之前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他悄悄地操持着华夏每一门学问,这次得见恩师“五修”全研之果,使我这个仅仅对禅学略知一二的懦人、又专门寺院修炼的人,大开了眼界,巨增了见拓,顿悟了许多角落,新纳与复习了太多的中华文化瑰宝:那些个文学及其它各类理论与哲学著作想必已然等身上下,所著文学、哲学、史学、理学皆集七经八脉奉心旨而成华彩之诗文的每一句每一字,均然引人向上之积极,均然抑人邪歪之扶正,均然辨人时俗之所惑,均然拂人六尘之所蔽。记得孔子释惑子贡曾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网,游者可以纶,飞者可以矰(读音:zēng,字义:1.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譬如:矢、茀矢,用诸弋射”;2.泛指短箭:“帝俊赐羿彤弓素,以扶下国)。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九天矣。今见老子,其犹龙乎(集史迁•《庄子》)”。不才今见恩师巴夫子行高示范,学高仰之,书摞如厦,精胜攀乾,故,恩师巴夫子在我的心目中就是当代的老子,现实生活中的孔丘,曾被遗忘了多年的孟子,甚至还有被淡化了的陆(陆象山)王(王阳明)意味,恩师——历史与现实中每一个时间节点上富有进步文化意义的文化圣哲。而恩师巴夫子的生活:居贫规约,丐态朴实;学识矻态,抱歉守弱;人文慎踱,精神和煦;慈仁睦社,谐世渡人。恩师巴夫子所有诗文,词新句奇,山花烂漫,直捣肺腑,透净通心。尽管时有古涩奇辟之字词拈用,其意志在助求知于天下芸芸众生,以关照于亦不悖于人伦之教化,其情怀永远是:育人而不遐遁世外,凡妖淫谀佞之说无所不在力拒其列。凡此种种,在当今的中国,恩师巴夫子绝对是研习多学科的领军人物,更是独一无二的“宽学”之创始人,同时也是“利他利我一维说”的进一步倡导者:利他本质上与利我是同一个哲学归宿,换言之,利他中包含着利我,利我中包含着利他,一颗种子的两处发芽;他还提出:哲学家是可能距离真理更近的那个人。不才之最忠伟之人生导师——巴夫子,他具有完美的人性道德,是一切先知的表率,是一切现行的楷模,是一切生命的圣身——圣身者:人类中之精华,物造中之极品。其本性善良、德行高尚、理性正确、本质清洁、言语诚实、身心健全;其性情中和,获世庇佑,不至萌罪;其人格修养,集善至极,亏吞犹乐;其智慧思维,无所不佳,无处不谙;对于完成文化使命忠实无妄,对于保持个人名节坚贞不改,对于执行优秀人伦恒持不辍;虽粘随人类软弱之性情濡染,而关于使命之事绝无错误与遗漏。正如恩师巴夫子在三部《撕成碎片的哲学》卷首中的生命誓词中所言:力布,一个十分简单的人,简单的几乎将头颅放弃;力布,一个十分丰收的人,深谙生命之內涵,孜孜以求识,矻矻不敢滞吣,故以数千万言学术论著与文学创作为己任,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力布,平生奉行以人性为最根本,严格与畜类区划:不欺、不诈、不谗、不谤,不争,不辩、不嫉,不恼、不怒、平等、博愛、友善、扶持、奉献,以尊重天下一切生命为世间最高价值为自我生命之不可暗欺的终极法則。希望全体弟子乃至作为人之之人都应该修持十六字渡世做人真言:忌疑,除怨,毁恨,泯仇;賫(读音:jī,字义:1.持。带。送。《战国策•齐策四》:‘齐王 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2.抱着,怀着。 譬如唐黄滔 《祭崔补阙文》:‘賫志殁地,其痛何如?’)情,嚼爱,怀德,恩世”。    

第六、理学心学方面。在理学与心学方面,恩师巴夫子同样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其实质是儒学的延伸”。在这个方面恩师巴夫子更认为:“宋明理学其实就是后来的新儒学或曰新儒家对儒学更高阶段的发展与优化,在埠外也有的给予理解为‘新儒教’。纵观历史上程朱理学也好,陆王心学也罢,无论是宋明理学称道学,还是指宋明包括元至清时代,其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依然是儒家哲学思想。所以,依据学脉捋: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北宋初就有胡瑗、孙复、石介三驾理学马车,并被世人称之为“理学三先生”。足见,宋明理学为儒学的代代相继及其层层迫近迈出了纵深突入的不懈步履。在我们认同世界的‘理’、‘气’的关键部位,释放着思想归结的解决根本问题的‘认识与存在的同一性’。如此,理学的实质是旧儒学的延伸,是旧儒学的拓扩,是将儒学随着时代的更迭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引自师父巴•钢普力布先生《力布人性语论》)”。接着巴夫子又指出:“周敦颐的道学派是以‘道’为核心概念,然后展开研究并竭力推行其秉‘道’之理学思想;而邵雍的数学派则是以‘数’为核心概念,然后进行‘数’的功能海说,给予‘数’以万能的力量夸张,似乎大有不以‘数’立世,世则坍垮之险;张横渠、罗钦顺及其王夫之的‘气’学派更是少见不怪,他们是以‘气’立论并为核心概念,于是,形而上更加猖獗,一时甚嚣尘上,大有不能抵挡之能事;二程(程颢、程颐)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其‘理’并非与‘气’合切故意造就自己之‘理’为形而下,恰恰相反,此处之‘理’亦为形而上,即:世界存在的情态;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等。陆王心学于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势均之际,而盛于明代中后期。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则于心学日趋式微之际,与事功学派合流而盛于清代(引自师父巴•钢普力布先生《力布人性语论》)”。这样的儒学直线攀援思维与承担之弧度操持,恐怕是人类哲学史上又一次有情有义的信心澜沧与精神飞跃,直至贯通式的总结——巴夫子,该属先驱步,无愧。    

第七,“生命本原”方面。在关于“生命本原”的哲学认知与研究中恩师巴夫子同样有着自己的理由方向,恩师巴夫子说:“泰勒斯有效地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来源,这是一个哲学家极具天才的素质考量。他提出了‘水’的本原学说,完全是自己的主观臆想,万物源于水是否真实且不论,但泰勒斯是作为古希腊埠外先哲乃至扩散至大半个世界提出‘什么是万物本原’这个哲学问题的第一人。泰勒斯首创理性主义精神、唯物主义传统和普遍性原则,是理性主义的开端,被称为‘哲学史上第一人’,巴子感同;同时,他还是个多神论者,认为世间充斥神灵,巴子似乎不敢沟同。但却,巴子万分赞佩泰老。那么,究竟什么是生命本原呢?让我来告诉你们:‘生命本原只有一个,那便是:‘理’与‘氲’的交媾(引自师父巴•钢普力布先生《力布人性语论》)”。

第八、可能学”学方面。在“可能学”方面,是恩师巴夫子于二十世纪初年就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巴夫子认为:“世界唯实:没有的,是从来不曾有的。只要可能,世界就有可能;也只要有可能,世界的一切才皆有可能。因此,巴夫子总结出悖离性质的哲学思考:等待和犹豫,比失败的成本更大。这是因为:失败再孬,也存在着成功的可能和希望,而等待和犹豫呢?不然(引自师父巴•钢普力布先生《力布人性语论》)”。恩师巴夫子进一步说:“敬爱自己的生命及声誉,推己及他,亲情泛众,怜惜民瘼,珍重苍生,感同大悲,无缘赐慈。信奉真、善、美为世间至伟之美德巨尊。热爱智慧,热爱诚信,热爱勤劳,热爱一切以劳动体现生命价值、以劳动创造物质价值的言语行为与肢体行为。确信由思考和阅读以及写作给灵魂所帶來的快乐乃为人类睿智的宇宙典范。捧奉齐物论,以天下万物共生长为提升自我智慧之最精辟关照,礘宇宙之圣灵,参天地之深奥,而达及造化之威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与天地自然之道场睦气融通,以达天人合一,已达天人合德,以效逍遥众本,以翔自在之境(同上”。

让我们再行摘录一段恩师巴夫子的语录来印证他的伴俗心态与离俗心能:“巴子感激世界,敬畏自然, 成就情趣,乐与善合,酷粘伶俜,尤喜静谧安宁;崇尚山水泉林之肃然自处,隆仰孤庵环抱、小桥流水、翠竹含烟、柳浪莺啼的闲云散絮般的诗意生活;憬向遠遁都市喧嚣,以田园归隐勘为寄养生命为偌宏目标;晨钟与暮鼓间,掩卷灯烛之下,饥餐困眠是我的生命存在状态与寄托自我精神的最通俗場面;独处自适,寧靜摇遠,恬淡憨怡,以生命被精神徭役而生成巨大快感,以思想內在的强大来丰富人性世界的正善强大;酿文扬墨,充盈生存空缺,使自己更加快乐踏实,然后润受众以更加宽绰学识,促吾中华文明更加遐驱前步(引自师父巴•钢普力布先生《力布人性语论》)”。壮哉,美哉!

我们知道:巴夫子不是大学博士韩愈,不是柳宗元及诸圣各贤,不是殿圣先师董仲舒,也不是季圣先师荀子,亦不是亚圣先师孟子,更不是冠圣先师孔子。而恩师巴夫子其学道广袤,学识宽畅,学术精博,笔膂(读音:lǚ,字义:脊梁骨)钢虔,文力雄健,秉聚一格,独处基材——其文章立词措意间总庶新绝奇幻,组词用句中概孕烂漫生机,寓意透世里更余深邃通脱,世面曾有求之一章之鲜,甚得其乐。而我说:烂漫曜日,蓬盛蔽器,加之性方遒直,格调雅威,横平竖挺,骨骼硬朗,介然有守,不交势利,自致名望,命使执简,列为弃隶,行文书法,必无所苟,在当今文哲史界,实属垂青睐眼止观真摩之楷范,是不可多见的才华巨子,是从不显山露水的不同反响的实力派国学大师。

今,恩师巴夫子迈步人生知天命余九初接近花甲矣,然其“半生名不著于农工商贾之列,势不腆于贵权豪门之内,财不跻于身富家庶之间,其命业则以读书著文讴歌正善之道为续统,年年复复,鸡鸣而起,膝裹毡棉,孜孜劢劢,逐字逐句研读撰写,焉亦不为其谋利,所读皆圣人之卷,易、道、儒、史、禅等之学无所不入于其心。五举于礼教乃一得,泛选于吏部终无承,曾险历七品之位其可厚待人仰,而半亩之宫又岂能随性怀揽,遂秉笔依文以医天下疮痍为自己的一生要领,且于三十五年前便解除了对世界的所有误会,于三十五年前放下了对人类的一切抱怨(引自师父巴•钢普力布先生《力布人性语论》)”。我们深切领略:其恕世之心广袤,其宥(读音:yòu。字义:宽容,饶恕,原谅)人之心宽阔,实可谓:容括世界,涵养乾坤,悭悭(读音:qiān,字义:1.小气、吝啬;2.缺欠)乎四海无所不纳,素素然饥餐无不得食,即使进入九十年代初期及其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依有寒不得衣之困,仍存饥不得食之窘,而恩师巴夫子却长期以来赈济贫困地区孩童就学。情滨于未死而世事得益解困,享其所者争而谢之,自己却从不声张内外。欲将弃其旧而新布图谋,必求先农老圃而师事能为,悼本志之变化,中夜涕泅交颐,敬敬乎,弟子莫如愚痴卓最,是这般仰涕述师,为的是渴望摩习圣之,像师父那样做人做事,奉邦献社利民。吾师吾虽不敢存孔孟之谓,抑长育之使,当值人间之尖杰,华夏之巨材不愧。这可真是:“善为士者,不武;善为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引自《道德经》第六十八章)”——真正的勇士不会杀气腾腾,善于打仗的人不用气势汹汹,神机妙算者不必与敌交锋,善于用人者甘居于人之下。这就叫不争不竞之美德,这就是得人用人之能力,这就算相配相合于天道。上古之时便如此啊!

伊尔言之,素志以心,记得公元1998年的一天,巴夫子意味深长地面授机宜:“长于短足,弱于强悍,受人性机制中的恒毅支配,人具有兑憬之蓄能翕动。故,吾知吾爱,吾喜吾愿,吾意将一生最纯厚的生命功能,用于默默地为民族文化做一点点事情之上,而且会以最强悍的精力及其最用心的文化果实,溉润神州每一寸人文田畦(引自师父巴•钢普力布先生《力布人性语论》)”。在此我愿将恩师巴夫子关于冤屈之观录于以下,供大家共勉:不张扬,不是不具备资本,而是一种学养;不喊疼,不是麻木了知觉,而是一种负累;不喊冤,不是不懂得委屈,而是一种修为。一个”字灿烂如阳:这便是我的恩师,这便是我的敬仰,这便是一个真实而不俗且默默奉献家国与民族文化事业的莘莘学子——国学大师——•钢普力布——巴夫子——终生之师,敬仰之父!

 

注:

 

,双读音声,读zēng时:1.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2.zèng时,意为:捆。扎。

双读音声:1.读dàn,字义:1)恬静、安然的样子。2)水波纡缓的样子;2.读tán,字义:复姓。

,读音:è,字义:1.石貌。2.动。qì,字义:1.石声。2.吸水。

④觊觎,读音:jì yú。词义: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⑤癃闭,读音:lóng bì,词义:1.中医指小便不通利之病;2.指大小便不通畅。

⑥茀fú,字义:1.形容词,副词。野草塞路。茀,即草多也。字亦作芾——《说文》,道茀不可行——《国语·周语》;2.茀茀:即草木茂盛的样子。

 

                     岁在格里历1988年04月23日

                    2008年12月30日

                      2011年12月23日二稿

                      2014年12月01日重修

                      于云深

(编辑 文心) 

 来源:人民艺术家网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5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