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杨青云这几年关于杨德堂发起“范仲淹研究”题材的作品陆续问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反腐败舆论氛围和导向。杨德堂又编著出版的《范仲淹忧乐思想启示——做人为官之道》(以下简称《启...
杨青云
这几年关于杨德堂发起“范仲淹研究”题材的作品陆续问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反腐败舆论氛围和导向。杨德堂又编著出版的《范仲淹忧乐思想启示——做人为官之道》(以下简称《启示》)是人民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无需讳言,书中范仲淹的命运与许多知识分子的命运多少有些相似,他在“官场”的某些经历竟与现实是那样地似曾相识。范仲淹忧乐思想的心态为何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觉得它的确是一部难得“官场案例”力作的重要原因。
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受到非议的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谥号“文正”,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等职,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他主持的庆历新政,后来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他逐步推进教育变革,为国家选拔大批实用人才,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流光溢彩的精神财富。范仲淹的这种思想是建立在忠君基础上的,有其时代的局限性,这是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客观上有利于人民,而且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我们肯定的是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被后世士大夫奉为主皋。范仲淹因心系天下,直言上书,多次遭贬,但他“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从不消沉颓废。范仲淹诡谲起伏的人生,沉浮跌宕的官场,一步一个脚印,抓住每一个机会,大道无形,行者无疆,漫漫官道,唯有胸怀天地,志存高远。杨德堂把《启示》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官道就是“人道”,既把范仲淹忧乐思想的精髓写出“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总体表征的儒学滋养。”按编著者的写作思想使范仲淹的“儒学滋养”上升到“儒家治国理政的理念是民本思想”(引自《范仲淹忧乐思想启示》19页)。它是“得其心”,即顺民意。强调治国的成败在于是否顺应民意。所以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为我没法理解范仲淹为何被一贬再贬本身的官场价值,都好像从不追问这“官场背后”所置身的时代对错,只是默默地忍受,在逼仄的政治环境中百折不挠求生存的范仲淹晚年又何以定居邓州写下了响誉世界的《岳阳楼记》?
范公主政的最大意义是修德得道的根本方法是好学。作者在这里称范公为“好学之人”,认为范仲淹:没有任何个人私利,纯粹是忧国,忧君,忧民,显然“先忧后乐”比“同忧同乐”境界更高。范仲淹“先忧后乐”精神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引自杨德堂编著《范仲淹忧乐思想启示》25页)。古往今来,有多少灵魂丰盈的人几乎就有多少不幸的范仲淹。灵魂里那么多瓶瓶罐罐的忧与乐背在肩头,系在心上,造成身心严重超载,如何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竞争中求发展?通过解读《启示》,守住心中那点“先忧后乐”精神的火焰,为什么偏偏只有《岳阳楼记》成为千古名篇,至今为世人所传诵,为后世无数立志“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仁人志士所仰慕和效仿?范仲淹的忧乐观萌发于孤寒苦学的青少年时代,践行于坎坷波折的宦海生涯,结晶于民风淳朴的厚土邓州。一气呵成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更是表现了范公的博大胸襟。毛泽东曾评价范仲淹说:“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范仲淹的文韬武略呢?是什么哺育了范仲淹高尚的精神品格?笔者在深读了杨德堂编著的《启示》中深感它毕竟是一部难得的研究范仲淹作品,不可能面面俱到。就如《启示》尽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败乱象,但它也强调了光明战胜阴暗、正义战胜邪恶。我们从《启示》中悟到:范仲淹从维护北宋王朝运行稚序的目的出发,提出以德为治、德主刑辅、礼法并用,宽猛相间的政治主张。他说:“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并“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荛瞬以德,则人爱君如父母。秦以为,则人视君为仇谁,”所以“德可拼而力不可持”。为政必须要行“克己之仁政”,“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可以看出范仲淹的崇德尚德意识是他推行政治改革的思想前提。(引《启示》第30页)
我国旧时代的“官场文化”在范仲淹身上体显得那样完备与充实,丰厚的文化积淀自然是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担当”精神并没有因为个人的遭遇而感到懊恼。在边关范仲淹整肃军队,体恤百姓,并利用战略策略让一直侵扰北宋疆土的西夏安静下来,与大宋和睦相处。这就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实写照,其“利泽民生”的思想正是他“忧乐思想”立足点和出发点的主张有生皆苦。尤其是范仲淹生活在北宋儒释道三教和一的时代,其思想、行为、心境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是“范公精神”的核心内涵延展了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完美结合,无私地为百姓服务。范公精神我觉得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前面一句讲的是做人,后面一句讲的是为官之道。有了这两个部分那么就把自己应该是怎样一个人,怎样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阐释了淡泊明志,保持清淡生活的人格魅力已如涓涓细流,滋养着万千世界。浩浩乾坤,天地之间,激荡着范仲淹的浩然正气。它穿越千年依然荡人心魄;他坚定忠诚实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的完美结合!
范仲淹的一生清廉守正,持俭忍穷,乐善好施,被称为“大忠伟节,前不愧古人,后可师来者”。身为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卓越的文韬武略,整顿吏治推行新政,建立功勋造福百姓。坚持做人、做官、做事上不欺骗君主,下不欺骗百姓,中不欺骗自己的良心。在他看来,既然享受俸禄,由民供养,自当勤勤恳恳、清清白白地为国分忧、为民办事。这就是本人深读《范仲淹忧乐思想启示》的最大“启示……”
杨青云,河南省邓州人。现为北京范曾研究会会长,《范曾研究》杂志总编。北京媒体联盟秘书长。
(编辑 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