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楚 卿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活起来,《国家宝藏》为什么能?“《国家宝藏》梁家辉那部分我看哭了。”文博探索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播出,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这样写道。节目围绕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篆书之祖“石鼓...
楚 卿
“《国家宝藏》梁家辉那部分我看哭了。”文博探索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播出,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这样写道。节目围绕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篆书之祖“石鼓”,讲述了1931年,成立不久的故宫博物院冒着战火,将13000箱国宝南迁,其中,梁廷炜护送每个重约一吨的10个石鼓走遍大半个中国,抗战胜利后,他的儿子又将石鼓运回的故事。节目中,作为“国宝守护人”的梁家辉说:“石鼓上是祖宗留给后世子孙的汉字……是它把千千万万中国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看到这里,许多观众表达了共鸣,“没有刻意催泪,可就是感动得不行”。
节目还展示了《千里江山图》从墨稿到着色的复杂过程以及颜料从开采到研磨、过滤的传统工艺;阐释了“各种釉彩大瓶”上的17种釉彩、花色种类和制作难度。伴随惊叹与感动,3件国宝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浓重一笔。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些年,业界为此做出了不少尝试,也遇到了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一些鉴宝、寻宝类节目,虽有文物相关知识普及,也讲述了古代人文、生活点滴,但往往把“宝”直接与“钱”挂钩,“估价”成为节目的最大看点;在历史体验真人秀节目《咱们穿越吧》中,张涵予等明星“来到古代”体验生活、学习手工业技艺,一度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但由于“真人秀”的特性,节目主角始终是明星而非历史;“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被亲切地称为“故宫淘宝”,创制大量融入古典元素的生活、学习、工作用品,网友还“自主开发”了用故宫出品的古典纹饰纸胶带为国外大牌化妆品贴膜的“新玩法”。然而,一些“故宫淘宝”爱好者大多热衷于采撷个别传统文化元素,制成具有后现代意味的杂烩拼盘,堕入“买买买”的恋物迷思,对其背后真正的文化内涵却不求甚解。
如今,《国家宝藏》能够较好地突破瓶颈,跟它深入挖掘国宝与普通人之间的纽带——戏剧性,有很大关系。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热播,剧中人物的枕边书、朝鲜古典名著《九云梦》中译本脱销;谍战剧《伪装者》热播,许多非历史专业的学生找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相关历史记载,寻找剧中人物存在过的蛛丝马迹。一些看似与普通人、当代生活无关的事物,怎样引发了人们探索、亲近的愿望?是一段故事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余味,令人们的情感找到寄托,事物成为连接现实与故事的通道,人可以由此去往精神的彼方,这是戏剧的力量,也是事物被赋予了戏剧性才能产生的化学反应。目前看来,《国家宝藏》做到了。
王希孟18岁画成《千里江山图》后不久就英年早逝;景德镇匠人成功烧制了乐观估计成功率只有0.23%的“各种釉彩大瓶”;梁廷炜之孙梁金生兄弟姊妹五人出生在石鼓南迁途中,以所到之地的名字命名。这些既是历史记载,又无不充满了戏剧性,承载着令人不胜唏嘘、为之共鸣的家国情感。
不难发现,此前的一些节目和做法,由于没有戏剧性的参与,很难在文化、艺术本体意义上吸引观众和粉丝,有的是以“市价”简单换算历史价值,有的在“穿越”中有意无意将文化降格为娱乐,有的则陷入对历史的过度消费,尽管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但它们似乎并没有真正活在人们心中。以此观之,《国家宝藏》对国宝和历史的观照,坚守在审美范畴之内,通过引导人们对国宝进行戏剧体验,在人与历史之间建立情感纽带,以达到精神上的认同与皈依,实现了非功利的审美状态。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是一句网友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言,它之所以流行,是因为道出了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对诗和远方所象征的理想和审美的向往。传统文化是华夏子孙的精神故乡,禁宫里的文物、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正应该成为中国人心中的诗和远方。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不仅用戏剧性吸引人,还很接地气,让文物与当代人的生活、情感、知识、兴趣勾连了起来,拉近了我们与“诗和远方”的距离,也提供了如何诗意栖息的生动案例,无疑对相关工作者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编辑 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