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新元
3月8日,女神节巧遇麦子的生日。我有感而发,写了我的微信处女作《给吃不给吃,单看正月二十一》,记录了一句民间谚语也记下了麦子的生日。
北京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我在朋友圈感慨,麦子过了个好生日。但是老家的亲戚说,山东的天气却不好,雨雪交加。
真是麦如人生,人生如麦。同样是麦子,却有着不同的际遇。
很多人表示,没有听说过麦子也有生日。在山东,正月二十一是麦子的生日在民间广为流传。之所以有人没有听说过麦子的生日,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麦子种植的区域性较强,那些不种麦子的地区自然不会给麦子过生日。另一方面,现在务农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多外出从事与农业无关的劳动,很多与农事相关的习俗、谚语面临失传的局面。我也是在今年才从父母的口中得知这一谚语的。
给麦子过生日,就是把麦子拟人化,当人一样看待。可见,在古代农耕文明中,北方种麦子地区的人们对麦子是何等重视。
麦子是一种神奇的农作物。在北方的冬天,树木凋零,花草无踪,只有麦田中绿油油一片,给广袤的原野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麦子播种的时令性很强,秋分是最佳时机。秋分时节,一般的农作物都已收获,田野中的花草也渐渐枯黄。而麦子却欣喜地投入大地的怀抱,慢慢扎根发芽。几天后,小脑袋就怯生生地露出地面,从鹅黄到浅绿,再到浓绿。随着冬天气温下降,寒风迫近,麦苗越发结实浓密,颜色也不断加深。
麦子虽然看上去很柔弱,像弱不禁风的少女。其实不然,麦子很坚强,属于耐寒植物,能抵抗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这一点,与最近朋友圈传赞美女性坚贞不屈、从不变节的高尚品格有些相似。小小麦苗不惧风霜不怕冰雪,有点“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味道。
说到雪,麦子不仅不怕而且还嫌不够。“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这句谚语就是说,大雪已经半尺厚了,麦子还觉得雪不够多。雪不仅可以杀死田间的害虫,还可以给麦子当被子,抵御冬日刺骨的寒风。待到春暖花开“春雨贵如油”的时节,冰消雪融,雪水还可以为麦苗返青提供宝贵的水源。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则表示,冬天麦子身披三层像被子一样厚厚的雪,到来年一定获得大丰收,麦子多了,甚至人们可以枕着馒头睡觉。在寒冷的冬天,麦子和雪联手,带给了农人们美好的生活憧憬。
同样是麦子,在所谓生日的同一天,有的艳阳高照,有的雨雪交加。按照“给吃不给吃,单看正月二十一”的说法,他们的结果自然丰歉迥异。
即使二十一日天气都不错,不同地方的小麦最终的收获也不会相同。小麦不是一天长成的,不会天天风和日丽。寒风肆虐不低头,骄阳似火无处藏。有的地方,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有的地方,气候恶劣,土壤贫瘠,干旱缺水。千千万万粒麦子,一旦落地安家,就只能固守自己的一方天地,化作千千万万棵麦苗,在此不断向上生长,吸收大地中的养分,在阳光雨露的滋养的中一天天长大。
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也不相同,有的甚至天壤地别。不同的人,出生在不同的地方,气候、水土自然不一样。即使在同一地方,出生在不同的家庭,遗传基因、家庭环境也千差万别。
有的人顺风顺水,平平安安,成长之路平坦而宽阔;
有的人命运多舛,曲曲折折,成长之路崎岖而逼仄。
跟麦子一样,麦种落地,胎生娘腹,自己的出生都无法选择。幼年、少年时期,每个人需要父母的呵护才能长大。基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父母、不同的时代,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吃糠咽菜者有之,饫甘餍肥者不乏。“怎么养,怎么长。”虽然处境千差万别,除了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有人遗憾早夭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生命都会顽强地长大。
与麦子相比,人是幸运的。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是可以选择的。人在长大之后,对自己生活的环境不满意,可以选择改变。“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了自理、自立能力之后,人们就不再依赖父母,独立地生存于世。
父母要相信,每个子女都是非常优秀的,都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更好的生活。一般情况下,子女站在父母的肩膀上,都会比父母生活得更加富足、更加自由、更加精彩。也有例外的,自己不努力,做啃老族,动辄向父母伸手要钱。也有的坐吃山空,崽卖爷田,家道日衰。“富不过三代”就是对那些不知奋斗人的忠告。
向麦子学习,不择出身,不择贫富,以苦为乐,广袤原野添生机;
向麦子学习,不怕严寒,不怕风霜,傲然挺立,顽强生长结硕果。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不能只学习,更要超越麦子,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付出更大的努力,改变自身的环境,争取更多的阳光、雨露,结出更大的果实。
(编辑 侯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