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国的书法艺术
大漠
钟灵毓秀,德运文昌,齐鲁大地自古作为文化重地,重文之风代代不衰。自姜尚东归,管子轻重,孔子修诗书,几千年奠定了它的文化根基。而书法作为文化的载体,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一个缩影,每一个时代的文风书风最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风尚。且不说商周的甲骨钟鼎,自始皇帝统一文字后小篆兴起,与秦人的重使用尚功利密不可分;进入大汉王朝,文化上再一次争鸣,直到罢黜百家,繁荣气象不减,浑厚大气古朴天然的隶书应运而生;再到魏晋时期崇尚自然之风,二王书法领袖书坛。因此自古以来,书法绝对不是孤立的艺术范畴,在过去无论军政医道商贾人才莫不能书,虽然不以书为职业,而书法有成就的必来自这些人,哪里有什么职业书法家的称谓。朱庆国先生地道的山东人,我所佩服的是他在其他行业做出过突出成就,不骄不躁而又在书法上孜孜以求,几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取得的成果。他不是“专攻翰墨,皓首穷经”的书法,“功夫在诗外”他是把书法人生阅历结合,提炼出大朴不雕的精华。
我是从不相信在书法上什么速成的奇迹,同样一曝十寒拉杂三十年也未必写出啥。这就是一个慢慢浸淫,磨练,思考,感悟和成就的过程,我是深信朱庆国从这个过程走过来的。朱庆国八岁练字,中学时小有名气,天时地利人和在那个年代熏陶上书法实在难得。虽然那个时候书法未必能称之为书法,只是把字写得比别人公正了许多而已,但小小的成就,可能就是从此打开了通往艺术的大门。
因此,在他知道临帖的时候,他的字已经写的很不错了。一个山东当地的书法家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直到今天他还是情有独钟收集了不少那位老书法家的资料。但是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是一个必不可缺少的经验之路,所以再走唐楷之路也是基础中的基础,几十年来临池不辍自然是远远不够。学而不思,思而不学都是求学的弊端。因此,视野与技能并进,胸怀与魄力同行。已经晋升为高工同时担当起企业老总的重任的他在书法上突然峰回路转,他选择一个新的突破口。从流美走向峻峭,二王以外另辟一条途径出来。
这时发现他对晚明书法有了新的研究,从文徵明,祝允明,到董其昌,王铎等都是沿袭二王一路,受米芾,赵孟頫影响颇深,这些他学而不取。单取黄道周与倪元璐一脉,尤其黄道周他最是钟爱,历史上说倪元璐,黄道周两人志同道合,交情最好,崇尚气节,都是晚明的忠臣。这些自然而然的影响到他们当时的书风。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这样评价黄道周的书法;“黄道周便大胆地去远师钟繇,再参入索靖的草法。波磔多,停蓄少;方笔多,圆笔少。所以他的真书,如断崖峭壁,土花斑驳;他的草书,如急湍下流,被咽危石。前此书家,怕没有这个奇景罢”朱庆国钟爱于黄道周也许这不是一个巧合。黄道周一生正直敢于谏言,抗倭抗清、潜心书画、宦海沉浮,乾隆皇帝亦说他:“不愧一代完人”。而朱庆国已过了知天命之年,也正是他的事业走向一个新的辉煌的时期,按他的职务却从不像其他人那样花天酒地,而他处之泰然韬光养晦,更上一层的锤炼自己的书法艺术,让黄金时段不白白的流失,或许这其中别有深意。柳暗花明不仅仅研究古人的书法,更重要的是处在那个时代他们的功业,他们的精神,不仅仅是他们的诗文书画。在这个时候或许才能真正感悟到艺术与生命的真正含义。
我与朱庆国先生相交有年,谈书论道,饮酒品茗,兴致到时挥毫泼墨好不惬意。在他的身上所体现的就是洗尽铅华他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对当今书法现象他有自己的看法,同样对他自己的书法有着客观的分析,坦诚接纳意见不拘小节,所以能让我们每次的谈话轻松愉快。纵观他近些年的书法创作,从血气方刚大开大合的书风渐渐走向一种成熟老辣,遍临诸帖痕迹斑斑,从中彰显出敢于舍去与突破决心。五十之后洗去旧貌归于自然之法,正如《书谱》所言:“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正合乎了书法进步的发展规律。在黄道周的基础上减少了险峻张扬之气,他注重用笔方中带圆,更加绵里藏针,浑朴厚重,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艺术风貌。这也是几十年来他反复探索反复尝试的结果。我亲眼看到著名书法家前书协组联部主任邹德忠老师,公安书协副主席严太平老师对朱庆国的书法给予很高的评价并题词留念。还有书协老顾问前书协副主席权希军老师挥毫题写《朱庆国书法艺术》。这些都是书界前辈对他艺术的肯定。其实呢他的格局远远不止于这些,作为一个国企领导高级工程师百忙之中有更大的事业需要他来支撑,书法作为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工具,同时也是展现内在修为内在胸襟的载体。两者相互印证相互促进,正契合了功业与文采并进,朱庆国这一点做的很好,方圆之间从容应对,内外之中挥洒自如,我所崇尚者正在于此次。
二零一四年春大漠与京华一苇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