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正
罗哲文是我国古建研究和文物方面的专家,几十年来,为了古建筑的保护和文物方面的事,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其中,到苏州就达百次之多。苏州人,特别是苏州文物界的朋友,对罗先生都相当熟悉。我每次来苏州出席文化遗产方面的会议或活动,差不多总可以见到罗先生。
可是,这次没有。去年,也是这样莺飞草长的季节,我在苏州出席一个会议期间,突然接到罗先生的儿子罗杨的电话,他告诉我,罗先生于5月14日晚间在北京不幸辞世了。时光倏忽,再有几天,就是罗先生逝世一周年了。
我与罗先生相识十多年,接触甚多,无论考察、会议、研讨,大都是有关文化遗产方面的问题,至于私人之间,真的谈不上有多少深交。但不知为何,他给予我的感觉,却有些不同寻常。罗先生之于我,生前,总是那么亲切、快乐而自然;走后,印象却愈益清晰、鲜明和难忘。
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欲成大器,非真诚而不可得。即古人所谓,欲成其事,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罗哲文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真诚的学者。
1940年,罗哲文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便考入了我国最早的古建研究机构——中国营造学社,成为梁思成先生的入门弟子。从恩师的教诲和耳濡目染中,也从实际生活的体验里,罗先生领悟了文化遗产对于一个民族的意义,便满腔热情,真诚地投身其中。70多年来,初衷不改,老而弥坚。可以说,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罗哲文先生真正做到了全神贯注、身心相许。他曾经说过,他这一辈子,从学徒到参与,心无旁骛,就做了这么一件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明白,这件事,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记忆和延续,也关系到我们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文化及文物工作也愈益受到重视和加强。对此,罗哲文欢欣鼓舞。同时,他也敏锐地觉察到,大发展大开发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更加繁重、艰巨和复杂了。为此,他与一批老专家奔走呼吁,提醒建议。正如他自己所说,为了文化遗产保护之事,“说过的话、去过的地方、做过的工作、提过的意见,真是太多太多了!”他是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发起和参与的提案、建议,不胜枚举。绝大多数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其中,他倡导并全程参与的长城保护、大运河申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入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等重大建议和项目,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罗先生是个温和乐观而又富有原则性的人。他平时总是与人为善,笑容可掬,但是,只要遇到文化遗产遭受破坏及损害的事,便生气动火,据理力争。有一次,与我谈起自己伴随梁思成林徽因经历的文化遗产遭毁的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罗先生那心痛不已、黯然神伤的样子,令我难以忘怀。
罗先生去世以后,文化、文物界的同事和朋友举办了一些追思纪念、研究座谈活动。我看了大家的发言,很是感动,并且愈益感受到罗先生源于真诚的人缘及亲和力,认识到,他真诚的品性在做事与待人上的统一。
罗先生常常满怀深情,与人讲起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对他的关怀和教诲,并总是把这份感激和怀念的心意,转化为自己对于青年人的悉心培养和提携。他多次说过,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任重道远,他喜欢带着青年人一起做。可以说,对于恩师前辈的景仰和深情,对于青年后学的厚望和提携,对于民族文化遗产的挚爱和守护,在罗哲文的心里,已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了。
罗先生热爱自己投身的事业,同时,也热爱那些志同道合的同事和同道。他在文物界,在社会上,包括传媒界,因为文物保护而相识相知的朋友,无分老少,遍布全国。特别是与那些同业共事几十年的老伙伴、老朋友,更是情意笃厚。记得2010年9月,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先生的文博文集首发式在故宫举行,86岁的罗先生拿着相机,跑前跑后,兴奋不已,那份高兴劲儿,就像他自己遇到了什么大喜事似的。他还把赠予谢先生的诗作复印件送了我一份。谢先生比他年长4岁,诗作落款,他以“小罗”自称,令我忍俊不禁、又心存敬意。
结识罗先生时,他已年逾古稀,十多年来,早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但在我的印象里,他好像就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永远是那样热情乐观,兴致盎然。蓬乱花白的头发,清臞微笑的面孔,他常常身着一件灰白色的旧马甲,脖子上挂个照相机,频繁地奔走在全国各地,或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北京的胡同里,为考察、记录、研究古建等文化遗存,成天忙碌不停,不知老之将至。
世事沧桑跌宕,人生曲折磨难往往在所难免。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和事业,年长日久,历经坎坷,若无真诚与执着,便容易滋生疲乏和懈怠,甚至沾染世故与油滑。文化遗产的保护,既然有其特殊的重要,也便有其特殊的艰苦,不仅需要耗费体力和心力,而且需要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罗哲文投身此项事业凡70余年,从少年而至耄耋,始终兢兢业业,无怨无悔,挚爱如初,一往情深。可以说,罗先生七十年如一日,从来都不曾厌倦,不曾冷漠,不曾懈怠过。
由此,我想,一个人对于自己所投身事业之意义,理解了,才知珍惜;珍惜,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真诚与执著,才能保持一种永不衰竭的依恋和激情。“真诚”二字之所以可贵和不易,是因为它不只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心甘情愿的选择,一种不惜以毕生心血去践行的信念。
暮春江南,莺飞草长。想到罗哲文先生的逝去,不免平添一份怅然。然而,回想他的风范和精神,感受业内外朋友对他的挚爱与追思,又倍感欣慰和充实。
我很怀念这位可敬的老人和真诚的学者。
(注:作者孙家正系中国文联主席)
(编辑 吕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