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文艺荟萃 >> 内容

今日诗人为什么不容易出名

  核心提示:今日诗人为什么不容易出名...
杨志学
 
 
  时下,在一些场合,常常听到有人慨叹:“过去,一首诗可以使一个诗人一举成名,名满天下;而如今,这样的情形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而不会在现实中再发生了。”
 
  是啊,我们不妨把目光暂且投向过去。古代的诗歌就不说了。从1919年郭沫若《女神》的诞生,到1989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作者海子的扑向死亡,整整70年的时光,从辉煌的诞生,到悲壮的衰落,崎岖的诗歌路径中难道隐含着一个宿命?前辈们仓促中命名的“新诗”(这一名称的无奈早已引起学界的注意),一路跌宕坎坷,一路慷慨放歌。几十年峥嵘岁月,产生了不少名篇佳作,涌现了许多诗人大家。关于一首诗与一个人,我们可以不费力地开列一份长长的名单: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冰心的《繁星》,闻一多的《死水》,朱湘的《采莲曲》,卞之琳的《断章》,艾青的《大堰河,我的褓姆》,戴望舒的《雨巷》,光未然的《五月的鲜花》,何其芳的《预言》,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郑敏的《金黄的稻束》,穆旦的《赞美》,田间的《给战斗者》,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冯至的《韩波砍柴》,阮章竞的《漳河水》,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贺敬之的《回延安》,胡昭的《军帽底下的眼睛》,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公刘的《西盟的早晨》,邵燕祥的《到远方去》,张永枚的《骑马挂枪走天下》,蔡其矫的《船家姑娘》,雁翼的《在云彩上面》,闻捷的《吐鲁番情歌》,杜运燮的《解冻》,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林希的《无名河》,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林子的《给他》,曾卓的《悬岩边的树》,牛汉的《汗血马》,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叶延滨的《干妈》,周涛的《神山》,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李小雨的《红纱巾》,于坚的《罗家生》,伊蕾的《独身女人的卧室》,海子的《麦地与诗人》,等等。
 
  读者翻阅一下资料即可知道,以上只是一份非常简约的、遗漏了很多名家名篇的名单。我开列以上这样一个名单,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罗列,而是意在说明,在新诗发展演进的近百年时间长河中,有过多少闪闪发光的珍珠,曾经给了我们多少前进的力量、激动的泪水和审美的愉悦!对此,我想我们不该也不会忘却的。
 
  再回到本文开头那句今非昔比的感慨。这论调虽不免伤感与悲观,却也击中了当下的诗歌之痛。今日诗歌,无论诗人们怎样努力,也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即使一首诗手法高妙令人叹赏,也很难再产生超出诗歌圈或文学界之外的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诗的作者和受众骤减,诗歌的传播范围变得狭窄,诗的写作和阅读越来越成为寂寞的少数人的行为。这种局面迄今未发生大的改变。
 
  诗歌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地步?过去人们常常从写作者——诗人身上寻找原因,似乎是诗人自己不争气,造成了读者对诗歌的疏远和诗歌市场的萎缩。其实这是不公平的,诗人们对此也是难以接受的。我以为,导致诗歌退出中心、走向边缘,是一种强大的难以抗拒的社会力量。
 
  具体说来,应是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使得今日诗歌风光不再:
 
  (一)诗歌是一种与农耕文明相联系的文学艺术形式,它的发展繁荣和一定的历史阶段联系在一起。诗人这一行当,与田园牧歌相联系,与山水边塞相适应,与徒步舟马相协调。中国之所以是一个诗的国度,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悠久而又漫长。诗的最高境界便在于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亲和而神秘的关系。中国古代大量的优秀诗篇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西方诸多杰出诗人如歌德、普希金、惠特曼、泰戈尔、聂鲁达等人的作品也证明了这一点。工业文明的发展,一旦走到取代农耕文明的地步,势必对诗人和诗歌造成极大的冲击。诗人也往往能够很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如波德莱尔、马拉美等西方诗人脆弱的神经都对此作出了反应。而中国的社会转型发展到世纪末的时候,也曾使不少诗人感到茫然与失落。诗人以固执的姿态,表达着自己的留恋与抗拒:“我祈祷,新世纪里的我不要丧失步行的能力和激情/兄弟,大地如此辽阔/足以供我们像一条河流那样把梦境完整地/从黄昏持续到天亮,自夏至搬运入春分/带着指南针、雨衣、火柴、水壶、口琴以及诗集出发吧,姐妹/我们的双腿是两条最长的旱路和水路——/旱路马嘶,水路桨响”(汗漫《初春之书:祈祷》)。
 
  (二)诗歌的衰落是娱乐方式多元化冲击的结果。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如今的文化娱乐形式也是越来越缤纷多样,如电视剧、流行音乐、时尚画册、网络等,它们在给人快乐、满足人的欲望方面,更加快捷方便,也有着更大的刺激性和吸引力,比诗歌有着强得多的优势。人天生是寻求快乐的动物,既然有更好的文娱方式,可以使人迅即消除烦恼,得到快感和精神享受,那么何必还要阅读诗歌?只有一些俗世高人,或那些在精神上有更高追求的人,他们在空暇之日或夜阑人静之时,或许会悄悄打开诗集,去聆听诗人梦幻般的自言自语,分享诗人心灵的孤独。
 
  (三)诗歌在过去某些阶段的风光和辉煌,是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因素有密切关系的。就是说,诗歌某些时候的轰动,实际上是借了政治的力量,沾了意识形态的光。而今日的情况大不相同了。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诗的“载道”功能和教化作用日益削弱。诗的意识形态功能淡化后,诗人的主体性充分释放,在写作上空前自由,可以更多地考虑文本价值和艺术价值;与此同时,诗歌与社会拉开了距离,和大众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了。
 
  (四)社会的转变带来人们价值评判观念的变化,实用主义和物质至上观念弥漫,遮蔽了诗歌的精神光芒。在今日消费时代,诗歌因缺乏市场效应而显得一无用处。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与物质利益相关的社会成功人士受到广泛关注和青睐,各类明星受到追捧。诗歌相形见绌。许多诗人逃离写作现场。诗歌阅读在普通人那里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诗歌已不再是社会的热点,不再为大众所瞩目。
 
  由于上述原因,尽管今天依然有许多诗人孜孜以求,在创作上显示了才华和创造性,写出了优异的诗歌作品,却很难再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多在业内受到关注而已。对此,诗人们也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社会氛围,对诗人其实也是一种考验。有志于诗歌艺术的人,自然可以静下心来写作。在温饱问题解决后,阅读和写作诗歌没有什么不好。超越名利,本是一种很高的诗的境界。更何况,名与不名也是相对的。在人的价值追求中,还存在着眼前效应与长远效应的关系问题。
 
  在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中,诗常被誉为最精粹的艺术形式,诗人也常常被称为民族的代言人。每当一个民族迫切需要发出心声时,诗就出现了。因此,一个国家,可以少一些官员,但不能没有代表民族形象的诗人;可以没有华丽的宫殿,但不能没有铸造民族魂灵的诗篇。作为一种长期伴随人类生活的古老的歌吟形式,在今后的岁月里,诗歌依然会陪伴我们继续走下去,慰藉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编辑:侯方杰)

 来源:人民艺术家网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5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