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广州画廊业遭遇严寒 多数画廊停办画展生存艰难 ...
(记者 徐毅儿)停办艺术家与藏家见面交流活动、缺席艺术博览会、甚至停办画展……今年,由于市道低迷,广州画廊业遭遇严寒的境地。为了节省成本支出,众多画廊采取了明哲保身,“就地趴下”的不作为态度。然而,残酷现实不断在敲问“不作为是否代表能度过寒冬?”本期《信息时报》艺术版请来三位业界权威人士,尝试剖析画廊业的发展现状与瓶颈,并寻求突破之路。
现状
多数画廊停办画展生存艰难
“2009年曾被画廊业界喻为‘最艰辛的一年’。没想到的是,今年的情况更是难上加难。我们只能选择‘就地趴下’,不死就是对市场最大的贡献!”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广州很多画廊都生存艰难。面对市场低迷,为了减少开支,一些画廊停办艺术家与观众见面交流活动,缺席艺术博览会这样的大型活动,甚至暂停举办画展。由于日常交易量极少,为了节省电费等基础成本,个别画廊开店时还尽量少开灯。
据了解,今年,由于拍卖行二级市场的挤压、强大外资画廊入驻、全球金融危机,以及艺术家与画廊利益纠纷、国内收藏体系不成熟等种种原因,以画廊为主体的艺术品一级市场可谓是“空前寒冷”。面对从未有过的艰难时世,众多画廊采取了明哲保身的不作为态度。
分析
拍卖业独大 画廊存在功能缺失
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年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但相比较而言,画廊业的成交额却非常有限。艺术品市场权威人士分析认为,关键原因是现在国内的艺术品市场缺少一套规范完整的市场制度与行业守则。
“一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由艺术家、画廊、拍卖行、博览会、交易平台、收藏家、投资者、媒体、批评家等组成,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西沐认为,画廊业是基础,是一级市场的主体,没有画廊业的繁荣,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就缺少底气,可持续性就会面临挑战:“但在中国,画廊作为艺术品市场一级市场的主体性形态,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直处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边缘位置。目前在我国艺术品市场,拍卖业一家独大。”
西沐指出,现时,中国画廊业的基本现状是专业化水平低、规模小、组织散、发展能力弱、竞争同质化严重、人才缺乏、支撑体系缺失:“中国艺术品市场起步较晚,不断与世界接轨的中国画廊业也正在发展之中,远没有形成西方‘画廊’概念中完善的运作机制和行业规则。许多当代中青年艺术家没有经过画廊的培育,直接拿作品到二级市场上,作品拍出了惊人的价格,这说明市场流通环节中一级市场存在‘功能性’的缺失。”
出路
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选准“潜力股”
拍卖业的强势无疑大大压缩了中国画廊业的发展空间。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交易的新业态模式也对画廊业进一步形成冲击。此外,国际化大画廊的不断涌入,亦是中国画廊业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
面对挑战,如何突围?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太和堂艺术馆总监何俊华提出,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画廊业是基于价值发现基础上的市场价值机制的基础构建者,其在价值发现、确立、传递以及实现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画廊必须担当起社会美育的窗口角色,在努力提高自身学术研究能力的基础上,为社会承担起选择优秀艺术家、优秀艺术作品的责任,并对市场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真正起到引导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级市场’作用。”何俊华认为,只有中国画廊业的学术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才可以提升艺术价值判断的高度,为投资者选准“潜力股”。
“诚然,‘代理人制度’将是画廊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但目前,在中国,画廊业的‘代理人制度’还不健全,一些画廊只是直接从艺术家那里低价收购作品再高价转手卖出。中国画廊如果不改变这种代销、挣差价的生存状况,必然要退出市场。”何俊华强调:“一级市场要健康发展,需要艺术家、画廊、收藏家,互相信任,真诚合作。画廊,除了要充当好艺术家与收藏家之间桥梁功能,还要起到艺术指导、市场方向把握的作用。”
寻求合作 加强行业资源整合
对于画廊业的发展出路,广州市艺术品行业商会首任会长石金柱日前表示,各个画廊应积极寻求互相合作,加强行业资源整合。
“我们商会成立一个月以来,已有过百家知名艺术机构加入到商会中来,包括在广东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美术馆、画廊、拍卖行等。商会将帮助会员企业与国内外顶级拍卖机构达成合作,并取得佣金优惠。” 石金柱建议,广州的画廊可借助广州市艺术品行业商会开拓市场。“以往曾经出现本地艺术家签约外地画廊,本地藏家到外地收购艺术品的尴尬局面。未来,通过商会整合的强大资金支持,众多优秀艺术精品将得以留在广东,实现市场的良性循环。”石金柱将商会比作一个巨大的“储水库”,旱灌涝排,源源不断。石金柱说:“团结一致,合作共赢,是广东艺术品市场突破瓶颈寻求发展的有效途径。另外,还要善于培养人才、挖掘人才。”
(编辑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