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北京媒体朋友推荐认识了作家书家张克鹏,为著名作家、中国书协会员。通过几次电话,得知他现在身体不方便来北京,说几次让我写篇宣传性文章,总是苦于人才库杂事多,眼看一年又要过去进入了2018。近日,细“读”张克鹏,总感觉他的书法耐读,有点爨隶兼容的味道。他的书法好看,常常让我看上好半天,忘了吃饭。欣赏张克鹏书法,首先你得有一种文化底蕴才能看出门道来。可是,如我这等草根写手,真的是没什么文化,只是凭我摸着石头过河不知天高地厚写出《二月河评传》《范曾新传》《忽培元浅论》《杨克新论》和《王阔海新汉画初探》等大部头作品。
张克鹏近照。
我曾与张克鹏交流书法创作,感受到书家对书法理论的理解与感悟让我惊叹。他是用一颗对书法虔诚的心来写书法,如果按照启蒙者、旁观者、审视者的角度来解读张克鹏书法,他生活里总是充满了“被赏识和被代表的”精神印记,但是他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欢乐和梦想,可大多数书法家忽略了这一点。而张克鹏书法的每一个线条里面就有很达观的东西,最底层的人群也有他自己的梦想。所以张克鹏就提出来书法家也应该公正地理解生活,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离不开传统法则。这是艺术规律所决定一幅好书法,变化自然的视觉中获得和谐之美,所带来的快感不可想象……
有论家说张克鹏书法是写人性的,写人本身的的艺术大美。他的书法作品屡获全国性大奖,理由大致也是这样。我本人欣赏张克鹏书法,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它大大地扩大了中国专业人才库的读者群。因我在人才库的官方网站介绍过张克鹏书法,这一现象不仅具有美术史的意义,而且它还为书法传播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范例。从中国专业人才库的书法培训师角度上说,“张克鹏书法”可以算作当代书法走向大众、走向传媒、走向民间社会一个较早的成功样板。我们从张克鹏书法中可以感受到一种视觉上的美妙刺激,即使书家的创新赢得了在中国专业人才库的喝彩,也只能是带有自我性情的传统功夫赢得了更多读者的赏识与好评。
我们也可以说,传统是根,创新是枝叶。而具体到张克鹏书法的“枝叶”,给我的第一视觉是那种在传统土壤上长出来的,是在智慧的渗透之下的匠心呈现。让人遗憾的是,书法界少有悟道之人,很多作品总是一眼就让人看出了作者的粗俗与做作,没有一丝文气,纸面上一片萎靡不说,根本就谈不上书法而言。在中国当下书法家中范曾、胡秋萍、倪进祥、杨明臣、殷昌军和袁海涌的字我都喜爱。张克鹏的字有笨拙的动感张力,艺术质感很强,简洁中见力度,阳刚中见朴实。如他创作毛泽东诗词系列的书法作品:既有疏朗的宽行端庄和厚重,又含括粗犷霸气中延展的活泼、有趣,给人以稳健沧茫的金石气息,采书卷文人气助之,自成高古一格。书家尤其是在章法处理上,用笔流畅,风姿绰约,法度严谨,点画精到,一派淳正清雅之气扑入眼前,处处体现着潇散简约、平和静雅的韵趣。自然流露出道家的哲学思想“以白计黑”,“当其无,有居之用”,其作品在透出古典宁静的同时,把爨隶兼容的创新之道赋予了一种鲜明的从容现代气息。
河南省书协副主席、书法导报总编王荣生评价张克鹏书法:线条粗细变化莫测,秀逸天然,一气呵成。从作品整体上来看,展现着一种精严细腻、清逸散淡的情趣。 笔画的起止、映带、提按,有板有眼,无不中规入矩,不激不励。因此作于其气定神闲、赏心悦目之时,当为其极得意笔。呈显出书法家极强的融会贯通能力,而在其流传至今的行楷作品中,最接近晋人风度,非常自由随意。尤其是先生“二爨”拙意中所深藏的大美境界,无论是整体效果,还是每笔每画的处理,都让人感到艺术内涵深厚的文化修养,亦可见先生书法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杨青雲:笔名三道快枪。河南邓州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因主持的范曾研究项目被北京市有关单位评为优秀人才。著有《二月河评传》、《范曾论》、《范曾之道》、《范曾新传》、《杨克新论》、《忽培元浅论》、《王阔海新汉画初》和《樱花结》长篇小说等。现为《范曾研究》杂志执行总编。范曾研究会会长。人民艺术家网特邀评论员。中国专业人才库全国艺术类培训考评管理中心执行秘书长。
(编辑 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