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关戈 媒体的文化报道过度娱乐化,历来备受诟病。近日《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4%的受访者直言现在各媒体平台的娱乐类新闻过多,56.8%的受访者认为青少年过多关注娱乐话题不利于树立正确...
关戈
媒体的文化报道过度娱乐化,历来备受诟病。近日《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4%的受访者直言现在各媒体平台的娱乐类新闻过多,56.8%的受访者认为青少年过多关注娱乐话题不利于树立正确价值观。受众的心声,也可见抵制泛娱乐化依然任重道远。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发达和娱乐消费时代的到来,媒体从自身传播、推广和扩大影响的角度,使尽招数,吸引眼球。从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其中有它的合理性。一些适度的娱乐报道,内容轻松,形式鲜活,较好地满足了大众多元接受和愉悦身心的诉求。然而,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也让一些媒体逐渐失去了底线:动辄爆料明星的隐私、绯闻,各种偷拍,各种重口味、恶趣味,甚至不惜人为地制造噱头,内容和用语也是各种劲爆,从“走光”“袭吻”到情色丑闻。道德沦陷,娱乐至死,使信息传播空间严重失范,造成了一种社会处处都是负能量、现实处处都是乌烟瘴气的假象。尤其严重的是,像郭美美、干露露之流,因负面新闻走红,助长了某些人的投机心理。比如,前些日子就有某制片人发出“可以从负面红起来”的怪论。正面价值不得彰显,负面价值大行其道,令人担忧。
许多娱乐报道,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往往与文化、文艺相关,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文化、文艺无非是娱乐的秀场。一些媒体在版面设置、文化报道的泛娱乐化倾向,难辞其咎。其主要表现,是混淆文化和娱乐,以娱乐挤压、取代文化。多年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曾在各种场合呼吁,媒体要清晰地把文化版面和娱乐版面分开,给文化主体的信息留出更大的存在空间,使大众有更多的渠道了解文化。可谓痛之切、忧之深。
文化的结构,往往是金字塔型的。不可否认,通俗文化有更广泛的受众基础。但是,文化生态的构造,必然有主体、有底线。恪守道德底线,传播符合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主流价值的文化,是媒体理应担当的责任。古代的文艺,文以载道,传播的是礼乐文化,就是这个道理。在新时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人责无旁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冯骥才说:“代表一个民族文化当代发展的极致和高峰的,应该是文化的主体,应该是严肃的文化,或者说雅文化。”诚哉斯言。
娱乐化是一个大染缸,也是双刃剑,其中有大众传播的合理逻辑,包含着诸如拼发行、拉广告等诉求,同时又是一个容易进入误区、道德沉沦的场域。有的媒体人,制造诸如“容祖儿同性恋”“姚晨杀人”等假新闻,不仅给社会制造了戾气,也丧失了新闻从业者基本的职业操守。抵制过度娱乐化,已不仅是要拿捏好新闻报道尺度的问题,更已成为固守职业道德堤坝、守护和推进文化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这一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注意和警惕。近年来,一些媒体尝试着扩大文化版面、加大严肃文化报道的力度,积极 为优秀文艺作品点赞,为优秀的文艺工作者点赞,以及通过评论的方式,引领价值导向,倡导评论新风,痛斥各类恶搞、炒作等泛娱乐化现象。不过,类似的勇于担当、敢于批评的作为还需广大的媒体持续有效地跟进,涤荡坏风气,营造良好的传播话语氛围,塑造媒体有情怀、有担当的价值形象。同时,也借此更好地取信于民,树立权威。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泛普及的多元传播形势下,守住乃至拓展文化的阵地,让正面词汇成为流行语,让正面价值成为社会风尚,广大媒体更要点亮路灯、照亮前路。
(编辑 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