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快枪
说起古代帝王的话题,让我们联想到伟人诗歌中说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代帝王,关于他的的影视剧也是层出不穷。他一生在位 54 年,开疆扩土,奠定了中国版图基础的“大汉雄风”。然而,在史书上的记载却不尽相同,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唯独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目击者、参与者,同时又以一个思考者的冷静眼光把这个时代给记录下来,所以司马迁的态度更多给“汉武大帝”历史考证的客观记录,却又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质疑。所谓“历史真实的终结”,究竟是对事实终结的判断,还是预测,抑或只是一种隐喻式说法的崇武精神,也都难以“自圆其说”。在本人阅读秦俊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大帝》,深感作家以抽丝剥茧技法揭开了汉武帝是如何用个人意志和政治手段构建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虽然是汉元帝时期陈汤所说,但却是最能体现汉武帝的历史真实等同于绝对真实,进而由绝对真实之不可得推导历史真实的“汉武大帝”: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如果把秦俊《汉武大帝》中的“匈奴之战”长达44年的“持久战”,比作汉武大帝崇武的精神丰碑,那么,这种尚武精神的发展与影响,直到汉武帝时期,皇帝十分注重军事发展,他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军队实力,面向社会招募大量人力物力,而这也推动了尚武精神发展一座强盛王朝的“大汉雄风”。在大汉朝,社会分工还是十分明显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长期以来这些巨大的差异让社会发展十分不平稳,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局势,开始积极推崇武术,让广大人民群众强身健体,保护家国。
小说家在“匈奴之战”长达44年的描写中,双方投入的兵力以数十万计,旷日持久、惨烈程度用千古罕见都不夸张。也是这一仗直接打出了汉民族的自信心,也算是为陈汤说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做下铺垫的最好伏笔。
作家秦俊以历史叙事“汉武大帝”的书写,呈现了极具个人特色的历史叙事模式。以“汉武大帝”作为故事背景,以批评态度集历来对刘彻批评的大成构建了有功于民族史观的一种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鉴古照今的现实意义。在中国的历史化进程中,历史进程的帝王历史小说书写,已成为一种发挥着中国文学主要元素的、最具时代高度的历史见解,也是正确阐释历史上与北方匈奴、西域少数民族的战争与和平本质的拨乱反正。而作家这种可谓“拨乱反正”正确阐释历史上的“汉武大帝”,溢出了重温历史镜像,从情感真实出发。追寻文学刘彻,从心灵折射出发。作家凭借着对历史唯物论和艺术审美论相结合的审美立场,以宏阔雄健的笔触,把历史的评价和审美的评价艺术地再现了汉武帝时代皇权与政治,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感性与理性,爱情与阴谋之间,历史文本的本身并不是完整的,它就是一堆碎片被置放在时空坐标中,作家将一个个片段组合起来,揭示岀历史镜像的多种言说。这种文学镜像的叙事表达也是思想内化与美学价值浸润之间的创新式小说尝试。作家创作主体的主观感受与客观事像分化成一系列私人化历史思考的意外之象与象外之意,来反映一个历史时代书写与智慧观照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互为统一的时代镜像,展现了汉武帝时代的历史面貌与时代变迁。
汉武帝在很大程度上统治50多年的时间长河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扩拓疆域时,对今天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国家的统一具有重大影响。以民间视角解读历史的小说家的秦俊出版了25部长篇历史小说,共1020万字。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宋天子——赵匡胤》被列为被列为国家公务员考试参阅书目,他的《春秋五霸》被一些地方作为中小历史辅助教材,他的长篇历史小说(《以大宋天子——赵匡胤》、《大宋天子——赵光义》、《汉高祖刘邦》、《春秋五霸——楚庄王》)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优秀小说播出。他的小说有四部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以《别廷芳传奇》最为有名,好评如潮。他就是河南省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河南省文史馆馆员、全国劳模、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秦俊老师。在《大汉王朝》系列里,秦俊钟情的是《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大帝》,《汉武大帝》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已再版了八次,五十多万册。单是秦俊的《汉武大帝》为何再版了八次,出版五十多万册?肯定是这本《汉武大帝》有吸引读者的独到之处。我个人认为秦俊不仅仅只是以民间视角构建“汉武大帝”,他主要是得力于做地方志工作在博览群书中,以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加上以民间视角审视历史演义的帝王题材,他得天独厚的占有着五花八门的文史资料,用深厚的历史功底侧重研史探源,用哲学思想修炼意境,探究人性本真的历史视野,多以研究历史的心态出发,在完成地方志研究中,也以此充实了他多重身份轻松糅合的“民间视角”导向。秦俊并与姚雪垠,二月河被媒体誉为“河南历史小说家的三架马车。”
秦俊从文学的角度写历史风尘中帝王史的经典史典,“将忽略基层社会的历史,普通民众的历史,日常生活的历史和民间文化史掸去灰尘,重新焕发岀古纸堆中那熠熠生辉的历史风云”以光耀他笔下的灵魂火花!无论是他以民间的视角,还是老百姓的视角,老百姓的思维,以老百姓的观点、立场、语言来写小说。或是他小说中用民间的传说,甚至还用河南方言、俗语、土话等呈现在《汉武大帝》中,如一盏心灯点亮作家的史实研究,又能打破时间,跨越空间,泯乎地域国界,超越历史,又高拔了历史。把浸润其中的汉武帝花了数年的功夫研究刘彻及大汉朝的历史、典故,掌握相当丰富翔实的史料。秦俊认为,创作历史小说必须遵循历史的真实,即典章制度的真实、风俗民情的真实、文化历史的真实。在史料典籍的基础上,秦俊大胆进行文学虚构。比如作家“洞察大汉文明奥妙,椽笔布衣天子辉煌”,是秦俊把汉武大帝写出了让读者在不经意中进入和了解汉武大帝“大汉雄风”的崇武历史真相,享受它细腻传神所创造的想象真实。也是这种“想象真实”,可以对话历史,旁征历史,或是对史实改写的大胆创新,并有洞见的历史真实。所谓的“大汉雄风”,就是作家熔铸了民族的崛起与民族精神的标高丰碑。
秦俊在历史背景下,用心血写下自己对汉武大帝以及人性理解大争之世,不争则亡,崇尚武力的汉朝在自然界中,弱肉强食,强者活,弱者亡;在人类社会中,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说的都是优胜劣汰的“大汉时代”:匈奴扰边,国家领土和主权时常受到威胁。因此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有极强的“尚武精神”。汉朝重武,为国捐躯、战死沙场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因此,我们后世常称汉朝人民是——战斗民族的“大汉雄风”之美誉。按所谓义理,考证与文史结合解读“汉武大帝”的写作之道,面对这个研究本体大汉史学的生命本身,它是对崇武解析上升到全民战斗的大汉——犯我中华,虽远必诛。“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们如此渴望得到勇士为国家镇守四方,刘门子孙后代怎么可能不争呢?
刘家男儿的勇猛主要体现在“抗击匈奴”。汉武帝刘彻一生曾倾全国之力,对匈奴发动了十五次远征。他曾亲征匈奴,登单于台,与匈奴决战。这也是汉武帝此生丰功伟绩传成的大汉神话。而被秦俊呈现在《汉武大帝》中这个主体部分的“神话”,是作家把它神话在,是中华中原文明文化的正本清源,虽然这未必是小说家文学化的正见佐证,但也因这一“正见佐证”的审美格调凸显了大汉雄风的汉民族高度。而秦俊也强调性的认为“中华中原文明文化的正本清源”,确实体现在大汉朝“硬核”将士们的勇猛善战可谓尚武精神的文化诠释。这种精神代表了大汉人民的勇敢和坚强,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对于今日的中国有明显的参照意义。应该说秦俊的《汉武大帝》是拯救中华民族的“一剂良药。”该著中饱含的忧患意识与英雄文化生成的“勇士”(也含猛士)概念在大汉朝首次出现,是尚武文化嬗变过程中对“勇士时代”理想人格重塑的很多历史人物,历史场景都有了新的观察角度。也对反映最高统治者对武力把控的深沉思考和大一统国家对汉武帝时期,实行了“弩箭政策”,大力加强军队建设,招募了大量的士兵、将领,以应对外敌入侵和内部动荡。
《汉武大帝》其思想内涵与形象特征为时代所接受,他小说使命是复活大汉历史的脚步,是复原汉朝人物的血肉,不仅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汉武大帝叱咤风云,功大于过的一生,并且多侧面地再现了武帝朝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宫廷斗争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本着虔诚的解读态度,从考证与文史方面我特别赞赏小说家辨析正见汉朝原生文明文化的写作胆识,一方面佩服秦俊花费的心血之大,另一方面也对那些人物,情节,及多次战争的故事硬核皆有艺术再现的叙写构架的娴熟能力。尤其是《汉武大帝》27章的《漠南大捷》不仅仅只写战争,作家也把武帝与 张骞的“对话”写出了武帝痛爱下属,又不失巧妙地呈现了武帝高瞻远瞩的帝王宽阔胸怀:武帝听得很专注,象听天书一般。他惊叹一声道:“张爱卿,你真了不起……” 张骞满面内疚地说道:“未能说服大月氏,辜负陛下厚望。臣愿接受陛下最严厉的惩罚。” 武帝将手一摆:“爱卿不要自责,卿虽说未能将大月氏说服,但卿打通了一条通往大月氏及其他国家的道路,还了解了不少异国风情、地理和物产,使联知道在匈奴西方,还有36个国家。仅此三点已经足矣。”
作家描写汉武大帝能有如此“宽阔胸怀”并成功固化为一种文学意象的高贵品质,也为主流文化所接受。《汉武大帝》同时也体现着社会阶层挣脱王霸思想束缚的努力,是文学对武士形象的继承、修正与突破。揭示这一问题对辨明《汉武大帝》的历史小说,既在历史之内观察角度的文学立场,又在历史之外比起历史正见的审美佐证,秦俊的历史小说注重个体真理的足够深刻,足够呈现给读者信服他的《汉武大帝》是真实可信的!也借此厘清秦俊在《汉武大帝》中书写大汉“英雄文化”生成的历史脉络,发掘“大汉雄风”的现实意义,以及弘扬中国英雄文化有所提供的经典参照。
秦俊在书写《汉武大帝》中一些人物的历史命运与历史审美,是尽可能地尊重历史、还原汉武帝爱才如爱子的历史正见,既然作家戴着“历史正剧”的审美视角架构历史,从而在历史已风化为化石的骨架上附以血肉使之渐次鲜活,可读性强,使人耳目一新。更何况还是一千多年前的大汉时期的历史掌故,时代久远,不好驾驭。但《汉武大帝》却让秦俊在叙事铺排上较为严谨,书中所涉及的大事件采用的是尊重当时的真实历史,尤其是在拓展疆域上,作者在该著中用较长的篇幅阐述了汉武帝时期与匈奴之间的恩怨征伐,平定闽越、盐铁官营、废五铢钱、几次重大的巫蛊案、废太子刘据、立刘弗陵而杀其母钩弋夫人等,真实再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其中包括,征讨四夷、平滇灭宛、两定河西,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等等,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这也是我本人更赞赏作家写作的一种借古讽今不过是拿历史的形式说现在的事。作家能做的不过是尽量客观地、艺术地展示那个年代的悲戚与壮烈,而后让读者各取所需、各自回味。 那个时候的中华民族正处于历史的上升期,民族的血液里沸腾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燃烧着无数光荣的梦想。那个时候中国人的尚武精神真叫人生死捐躯,也是赴汤蹈火,历经时代变迁,汉朝逐步演变成一个大民族,统一之后汉朝的百姓被称为“汉人”。汉家衣冠的宽袍广袖并未束缚住民族血液中野性的呼唤,仅凭一匹瘦马、一峰骆驼,便有走遍整个世界,看清整个世界的雄心壮志。汉武帝刘彻便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在位时间长达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紧承汉初“文景之治”国家富庶、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他伐匈奴、通西域、建太学,几乎每一个举措对后世中国的历史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今日仍有不少史家对这段历史津津乐道,甚至将武帝治天下称为“汉武盛世”。
值得肯定的是《汉武大帝》的大民族观,它并没有把匈奴作为正义的对立面来塑造,而是把它作为中华民族一支给予了同样的同情和赞美。捍卫家园的英雄被歌颂,背信弃义的叛徒遭批判。《浴血漠北》一章“镜头”对准的不仅是汉军凯旋的喜悦,还有匈奴惨败的悲壮。无论作家的审美视角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都是把历史人物搭建的舞台上追求自由艺术的表达。特别是《漠南大捷》依附的是平民视角的感人深切,既升华了情节张力,做到史实无可挑剔,故事又能扣人心弦,那就怪不得秦俊在修志中寻找创作灵感,创作资料皆来源于地方史志,来源于当地口碑传说。让人在宏伟颂歌中深刻感受所谓“盛世”的苍生之痛已经风干了大汉历史的种种骨骼。抒写了大汉历经沧桑彻底灭六国,汉武大帝最终实现华夏一统的可歌可泣的恢弘历史,情节曲折跌宕,体现了作家扎实的国学功底、厚重的历史文化素养,以及难能可贵的是给重大的历史事件以更接近历史的本质真相,以生动真切的氛围把读者带入历史事件的大汉现场,正是《汉武大帝》的价值所在。
附作者艺术简介:三道快枪,常驻北京。著有《二月河评传》《范曾论》《范曾新传》《贾平凹美术论》《太阳之子娄德平》《北京虎王马新华》《忽培元浅论》《孔祥敬诗论》《王阔海新汉画初探》《樱花结》长篇小说等。现为范曾研究会会长,北京周馆筹筹委会秘书长。
(编辑 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