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长贵
“人民公仆”还是“爱民如子”?这是长期以来我们思想和理论上一个比较混乱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宣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白规定:干部是人民公仆——“公仆”者,服务于人民的勤务员、公务员。前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2016年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胡耀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良心”,“真正的人民公仆”。江西共青城有一幅一批女市长拜谒胡耀邦的挽联上写着:国之英杰、党之楷模;民之公仆,人之表率。而今在媒体宣传上却不断出现称赞我们的许多热爱和关心群众的干部(包括领袖人物)“爱民如子”的事。笔者觉得,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不予以正视和辨证了。现不揣疏漏谈点以下的看法。
最近在电视上看了《开国元勋朱德》33集电视剧,收获多多,颇受教育,通过这部电视剧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朱总司令的生平事迹,重温了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贡献,朱老总确实劳苦功高,令人景仰、敬佩!朱老总彪炳史册,永垂千古!
在这部电视剧的解说词中,谈到1946年,党中央在朱德六十寿辰祝词中高度评价他具有“联系群众、信任群众、爱民如子的群众观点”。听到这个赞语,心头为之一震。且慢,这样赞扬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行吗?!总觉很值得商榷和斟酌。
笔者从网上查了一下,这样赞扬朱老总和人民群众关系的,这还不是第一次。四五年前,有份十分重要的刊物登载了《青年朱德“视民如伤,爱民如子”的一段往事》,其中说:在云南建水县,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件朱德“视民如伤、爱民如子”的往事(具体故事略)。
不消说,媒体上也有不少称颂毛主席、周总理“爱民如子”的文章和消息。
这样称赞党的领袖人物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妥当吗?总觉得很不妥。而这样称赞党的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恐怕就更不妥了。今查现代出版的《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都没有“爱民如子”的词条,然而使用“爱民如子”的文章和消息在媒体上不断出现。孤陋寡闻,兹举以下两例:
看到去年有这样一篇理论文章《群众利益无小事》,其中说:“真正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就要爱民如子,把老百姓当家人,关心老百姓生活的全部。怎样才能做到爱民如子?这就需要从一个老百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真正的爱民如子,就要如亲人一般,了解老百姓的生活,关心他们今天的需要,关心他们明天的梦想,如亲人一般,帮助他们解决忧患、达成愿望、实现梦想。”这些关于干部和群众关系的论述(黑体为笔者加),除了“爱民如子”云云外,所说都非常正确。
今年4月份,笔者还看到一篇题目为《情系百姓,爱民如子》的文章,其中记述某个小区有位孤寡老人,受到该区孙书记热情悉心照顾,心中非常感激,于是嘱咐自己的保姆给孙书记送一幅“爱民如子”的锦旗。见下图:
打开网一看这类的报道和消息还真不少。
为什么说用“爱民如子”称颂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和各级干部和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妥,因为这不符合实际。毛主席在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访问苏联时,斯大林称赞毛主席“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很大,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对子女说:“爸爸是人民的儿子。你们也一定要做人民的好儿女。”朱德总司令教育子女说:“你们是劳动人民的子弟。”中国共产党总书记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前外交部长李肇星认为,老百姓才是所有人的父母。原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诚恳地对他去看望的农民老大爷说:“我是您的儿子!”有人对姜瑞峰(原石家庄纪委书记)热心帮助一个老太太解决问题感到不理解,他十分自然而又十分明白地回答:“她是我娘!”——可见,不论党的领袖人物,还是党的各级干部,都是十分自然和明白地把老百姓即人民群众看作父母的!
前面谈到朱德时,其中说:“……爱民如子的群众观点。”应该指出,“爱民如子”,也决不是我们说的群众观点。我们说的群众观点,是干部联系群众,为群众服务,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红色摇篮》电视剧的最后一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干部向毛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报告说,有位老表他有八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又都牺牲了,现在他病危,希望有儿子回来看看。我们不知道怎样和这位老表说。毛主席听到这个干部的报告,立即表示,告诉这位老表,他有儿子回来看他了。于是毛主席背起他五六岁的儿子毛毛就去看这位老表。在路上毛主席父子两人的对话:毛主席说,毛毛,到了这位有病的老人家里,你就说,爷爷,我和爸爸来看你了。毛毛问,爸爸,我从来没听说过你还有爸爸,我认为在咱家里只有我是儿子,是你的儿子。毛主席说,不!我们去看的这位有病的老人就是我爸爸,你是我的儿子,他的孙子。就这样毛主席带着他的儿子毛毛去看了这位病中的老人。——这个情节,即毛主席自称是这位有病老人的儿子去探望,生动动地反映了共产党的干部(包括领袖人物)和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
“爱民如子”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思想和观念?
我们先来查查“爱民如子”的出处。
“爱民如子”是一个成语,出自:《礼记·中庸》:“子,庶民也。"汉·刘向《新序·杂事一》:“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这是旧社会称赞某些统治者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
顺便我们也看看“父母官”的来历。“父母官”一词来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在这些先秦文献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统治者,甚至是国君。
“父母官”露着浓浓的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的等级观念。我们须谨记,共产党的干部是公务员、勤务员,不是父母官。朱老总在上世纪40年代有首七律,说到延安地区的干部时,即是:“只见公仆不见官。”
在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领导与爱护的两种特点,一个好的官吏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这就是“爱民如子”。
江苏人民出版社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成语词典》对“爱民如子”的释义为: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旧时对帝王、官吏的赞辞。语本《礼记.中庸》:“子庶民也。”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两个秀才齐道:‘蒙老父台这样,真正是爱民如子。’”
清代金缨《格言联璧》(从政类)开宗明义: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谓百姓可欺,且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道一官好做,还尽些父母恩情。
该书还直接明确地提出了“爱民如子”的概念。(见山西古籍出版社中华传世名著精华从书《格言联璧》1999年版,第155、166页)
有人著文讲了中国历史上四个“爱民如子”的皇帝:
第一,刘询,汉宣帝。因他少年时,流落民间,能接触到民间疾苦,所以当了皇帝之后,非常注意减轻人民负担等。
第二,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创者。刘秀少时家贫,在家务农,非常了解民间疾苦,所以做皇帝之后,能够仁慈爱民!
第三,赵祯,宋仁宗。他非常仁义!即便包拯吐沫星喷到脸上,也只是偷偷地擦掉,而不让大臣难堪。对于宋仁宗,连一向自高自大的乾隆,都佩服不已。乾隆曾说:“有三个帝王,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从这一点上,可见宋仁宗的人格魅力!
第四,朱佑樘,明朝第九位孝宗皇帝。他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史称“弘治中兴”!清朝铁杆忠臣曾国富都夸奖他:“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说到“爱民如子”的官员,宋朝包拯(包公)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如人们最喜欢的《铡美案》和《赤桑镇》,其中所表现的包公:不畏权贵(当朝驸马),不私亲眷(嫂和侄)。
还有人举了岳飞,说有地方官员馈送礼物给岳飞,岳不受……只是吩咐他们学好做官,须要爱民如子,无负朝廷。(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八回)
网上不少文章赞扬苏轼为官“以廉为先“,“他心系百姓、爱民如子的精神境界,值得人们学习”。
关于海瑞,如有文章说,海瑞为官清正廉明,爱民如子;海瑞为官秉公执法,爱民如子;海瑞为官爱民如子,民亦爱之如父母,等等。
2019年第5期《公务员文萃》有一篇《石家绍:被誉为“民佣”的晚清廉臣》的文章,其中说:“石家绍外表木讷,不善言辞,然心系百姓,爱民如子。”
可见,“爱民如子”这是旧社会,具体到中国来说,封建社会,对某些帝王和官吏的赞语——这一赞语流传延续至今,类似的文章在媒体上仍然连篇累牍,不胜枚举。当然,这些被称赞的人的事迹和行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无疑应该历史地予以适当肯定,但把他们说成“爱民如子”,这也是陈腐的封建观念。而把它“生吞活剥”到现在,用于颂扬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和各级干部,恐怕是就更不妥当了,我们无论如何也要正本清源,不能再这样以讹传讹了。奉劝我们大家在以上著书立说的这个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圣洁的文化。
(阎长贵:作者系江青首任机要秘书、《求是》杂志原编审。)
(编辑 马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