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用典一例
阎长贵
“银样镴枪头”出自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说张生:“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参见《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53年3月第6次印刷—1978年12月第1版,第146页)
现在有人说:“银样蜡枪头”出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的一段:"你原来是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蜡枪头。”
在这里,“银样‘镴’枪头”无端地被改成了银样‘蜡’枪头’’。“蜡”和“镴”不同,不能互相通用。
众所周知,王实甫的《西厢记》对曹雪芹的《红楼梦》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启示,在新中国出版的《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和贾宝玉同看《西厢记》,黛玉戏谑宝玉就引用了《西厢记》中的“银样镴枪头”,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参见《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北京第1版第326页)
然而也有不少人把《红楼梦》原样引用的《西厢记》中的“银样镴枪头”改成“银样蜡枪头”。如87版《红楼梦》第十集,其中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看《西厢记》的情节(或镜头),可以看到与此同时,字幕上出现的就是黛玉讥讽宝玉“银样蜡枪头”的话头。
《羊城晚报》1996年3月22日,在评《贾政之“政”》文中明确指出:“贾政无所作为,缺德少才,压根儿一个银样蜡枪头,不中用。”文中的“蜡枪头”显然是“镴枪头”之误。镴和蜡的繁体字字形相似,读音相同,容易混淆;实际上两者意义不同。(黑体为笔者所加)
鉴于维护语言使用的严肃性和正确性,我们实实在在应该辨证清楚究竟是“银样‘镴’枪头”,还是“银样‘蜡’枪头”了。
应该指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最早辨正这个问题的可能是陈伯达。他(1904——1989)是中国共产党内著名理论家。在政治上说,他从1939年起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秘书达31年,建国后其职务最终升至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排第四位,按照现在的说法达到了“正国级”(关于他所犯的错误以及他受到的惩罚我们姑且不论)。
再指出一点,陈伯达从《红旗》杂志1958年创刊起一直到他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被打倒止,他始终是《红旗》杂志的总编辑。
《红旗》杂志1967年12期有一篇就武汉“七二0事件”写的社论《向人民的主要敌人猛烈开火》。原稿有这样一段话:“一切阶级敌人,看起来貌似强大,实际上只不过是银样蜡枪头一根,纸老虎、泥足人一个,虚弱得很。”作为总编辑的陈伯达在审定这篇社论时,把“银样蜡枪头”改正为“银样镴枪头”。
陈伯达为做这样的改动?其原因是因为:从历史上说,“银样镴枪头”出自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的作者接受这个说法,把它原样地用在《红楼梦》中。
而所谓“银样蜡枪头”,就是说在枪头涂上‘蜡’,此话不通,在现实中也找不到在铁制的枪头上涂蜡的!这样做违背《西厢记》和《红楼梦》中的正确的和真实的说法;如果把这种说法硬和《西厢记》与《红楼梦》联系起来(换言之,把这种说法加诸《西厢记》与《红楼梦》),从而把他们本来说的“银样镴枪头”无端地改作“银样蜡枪头”,应该说,那对这两部经典著作来说是一种无意地或不自觉地“亵渎”(或“玷辱”)。“蜡”和“镴”不同。“镴”是锡铅合金,可焊接金属,亦可制造器物。银样镴枪头,其释义是:中看不中用。陈伯达把“蜡”改作“镴”,这表明了陈伯达尊重古籍经典,做事也比较认真。
以上看法是否妥当,敬请方家和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编辑 马金星)
人民艺术家网名家网展欢迎赐稿:投稿作品主要包括书法、国画、油画、陶瓷、篆刻、唐卡、刺绣及传统手工艺品。投稿者先将作品10—20幅(件)拍照,连同作者照片、简介一起发送至renminribao2@126.com 邮件标题请注明“名家网展+作者姓名”标志。邮箱投稿审核通过,实行先发表网展,后通知作者快递原作2—6幅,即颁发相应地展览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