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苑百家 >> 影视 >> 内容

《毛泽东与黄河》摄制组主创人员外景地考察行动启动

  核心提示: 首部红色旅游题材30集经典电视连续剧 《毛泽东与黄河》摄制组主创人员外景地考察行动启动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根据著名剧作家刘俊杰创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1...

首部红色旅游题材30集经典电视连续剧

《毛泽东与黄河》摄制组主创人员外景地考察行动启动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根据著名剧作家刘俊杰创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以长篇纪实文学《毛泽东与黄河》改编的3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拟于今年由陕西五洋实业有限公司斥巨资投入拍摄,近期内摄制组主创人员,将于3月初进行外景地考察行动,目的是与当年毛泽东主席视察的黄河沿线各地政府党委宣传部,建立联系,取得支持,安排下一步剧组,前往外景地实地拍摄具体事宜。同时,为编剧修改剧本、导演的分镜头剧本、摄影的机位提供感性印象。

据悉,行程时间为20163月初至4月底。路线从北京出发,经过天津、沧州到济南,考察参观原山东军区招待所,图书馆,趵突泉、大明湖、泺口风景区等当年毛泽东主席涉足的黄河两岸,然后启程前往兖州、曲阜,离开齐鲁大地,沿着当年主席乘专列的路线,前往黄河故道江苏省徐州市,参观白云山,在徐州火车站考察后,调整方向,溯黄河向西沿中国东西走向铁路大动脉、链接一带一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大通道陇海铁路,前往河南兰封(今兰考),考察东坝头、杨村等地,寻访当年主席视察黄河的足迹,驾车西向,沿黄河南岸大堤,向黄河开封段进发,考察闻名世界的悬河,再前往开封市,考察铁塔公园、潘杨湖、河南军区招待所(原红楼)、礼堂,感性认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下游的具体神态;摄制组主创队伍还将前往郑州市邙山风景区,参观铁路桥后,考察邙山风土人情,由此转向,北上前往新乡旧街,新华书店考察人民胜利渠、原平原省政府旧地,再前往汤阴火车站,参观岳庙,随后,前往安阳殷墟、袁林,返京途中前往邯郸,路过西门豹治邺地,停车休息拍取外景,赶往晋察冀烈士陵园。

该剧根据一段真实史料创作而成,百姓休假,各有差异。而毛泽东主席休假什么内容?什么形式?该剧通过纪实手法,揭秘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民族魂不屈精神的象征,毛泽东与黄河,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感情纠葛。早在陕北时期,在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中,就发下治理黄河为益河的宏愿,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战争刚刚稳定,即着眼黄河的治理。

1952秋,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健康状况,特批他休息一周,毛泽东婉言谢绝去名山大川休假的建议,没有利用假期游山玩水,提出进行调查研究,解决黄河水患问题。他轻车简从,沿途所到之处,访贫问苦,踏访修堤工人、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农家、学校视察。用历史及现实的经验,警示各地领导反腐倡廉,“打天下易,巩固政权难”,多次强调“两个务必”,并就黄河的科学治理、合理开发、利用,做出指示,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

本剧故事跌宕起伏,首次披露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毛泽东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他顾念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生之年,时刻牵挂黄河的治理和两岸的人民群众。今天,在全党带领群众建设绿水青山,实现小康社会,圆梦两个一百年的伟大斗争中,重温当年共和国领袖们的奋斗历程,十分必要。全剧以全新的视觉,艺术地再现一代新中国的人民领袖的伟大情怀。

编剧刘俊杰坦言,全程约5000公里,车马劳顿,又有腿疾,是趟苦差事,但为了拍摄精品,即使在该剧本已然取得中国报告文学提名奖,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举办的“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主旋律”剧本推介会推介入围多项奖励的情况下,也不敢稍有大意,立志进一步修改好剧本,使之成为向中共十九大献礼、纪念毛泽东主席主席诞辰123周年、视察黄河65周年重点剧目。

剧情披露: 雨夜,神秘专列驶出北京。车上,毛泽东时而面带忧虑,时而奋笔疾书,时而谈笑风生……专列驶向哪里?很少有人知道,中央将其保密级别定为最高级别:三个红色AAA。公安部长罗瑞卿秘密告知卫士班:主席首次休假,将前往黄河视察……

镜头一:1952年深秋的一个下午两点,黄河岸边的草地上,年已6旬的毛泽东席地而坐,他斜靠在堤坡朝地上,连一支烟也没有吸完,便疲倦地发出鼾声……

镜头二:黄河大堤上,毛泽东遇见一位端着一碗面条的老乡,上前热情招呼:老乡,我吃你的面条可以吗?

镜头三:车队行进在田间窄路上,恰与娶亲的马车相遇,毛泽东命令司机:靠边,让娶亲的马车先过去……

该剧的副线,以他的老卫士实地踏访,耳闻目睹沿途的巨大变化,并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展开三代人价值观、世界观的冲突,艺术地再现黄河的历史与现状,展现黄河治理发展的新貌。

情节感人,值得期待,催人泪下,难以忘怀。

 

      (《旅游与交通》总编辑彭援军、中国旅游报董新有供稿)


                                                          (编辑 吕晓岚)

 来源:人民艺术家网
相关文章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