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思想理论 >> 内容

人民日报(假日观察):万人同唱《黄河大合唱》

  核心提示: 网络众筹再造传统经典 史晓诺 乐佳文 一个大合唱最多能有多少人参加?今年6月,由中国网络电视台打造的网络众筹《黄河大合唱》活动在网上征集合唱视频,通过3D虚拟等高科技手段重新演绎成参与人数众多、...
 网络众筹再造传统经典 


史晓诺  乐佳文




一个大合唱最多能有多少人参加?今年6月,由中国网络电视台打造的网络众筹《黄河大合唱》活动在网上征集合唱视频,通过3D虚拟等高科技手段重新演绎成参与人数众多、覆盖范围广大的万人大合唱。

网络众筹、多方参与、线上线下互动,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新媒体参与了经典再造过程中,让传统经典实现从形式到内容的大“变脸”,穿上当代“新装”,以新的面貌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网络众筹

让经典与时俱进

“如果你擅长某种乐器,或者适合演唱某个声部,请上传你的作品,以别样艺术方式共同纪念此次活动,与享誉国际的艺术家们共同演绎这一穿越时空视觉盛宴,重温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黄河大合唱》网络众筹活动官网上如是说。

创作于1939年3月的《黄河大合唱》,体现了民族危亡之际万众一心的抗战精神,它慷慨激昂、耳熟能详的旋律成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网络众筹《黄河大合唱》活动也应运而生。从6月发起网络众筹开始,在短短1个多月里,主办方已经征集到6000余部视频素材。活动还吸引了钢琴演奏家郎朗、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指挥家李心草、古琴传承人李祥霆、中阮演奏家冯满天、二胡演奏家宋飞、琵琶演奏家吴玉霞等艺术家,包括“将军后代合唱团”在内的100多支国内知名合唱团体,与来自澳大利亚、美国等华人社团的积极参与。从天真活泼的孩子到两鬓斑白的老人、从音乐专业人士到普通老百姓、从国内民众到海外同胞,人们在网络上一起唱响了这首激昂的歌曲。

活动遵循《黄河大合唱》原作,将《黄水谣》《黄河船夫曲》《黄河颂》《保卫黄河》四个乐章的精华部分,进行重新编曲、配乐,在保留原作诗化交响大合唱风格的同时,融入了古琴、琵琶、阮、二胡、编钟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以及吉他、架子鼓、电子音乐等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将其打造成人们能够积极参与的、充满新媒体特色的主题活动。

传统经典在新媒体助力下,与人们的兴趣点紧密结合,让古老的传统文化也能够“时尚”起来,已经变成一种现象。当年网络春晚创意节目《茉莉花》通过网络众筹的方式征集到1000多名热爱唱歌的百姓共同演绎《茉莉花》,并通过虚拟人像技术制作出歌星邓丽君的立体虚拟影像,让邓丽君栩栩如生地“重返”舞台。依靠新媒体的力量,传统旋律被再次“唱响”,焕发新的生命力。

新媒体发声

吸引更多人参与

网络众筹《黄河大合唱》活动在互联网上的火爆让中国网络电视台总经理、总编辑汪文斌始料未及。在他看来,这次活动之所以反响热烈,是因为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参与、表达爱国情怀的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再是事件旁观者,而成为制造者、参与者和传播者。

“与过去的电视节目相比,观众参与是它的优势之一。”网络众筹《黄河大合唱》活动总导演戴兵介绍,原来的文艺节目中,观众是被动的,而新媒体中则是观众主动参与、共同贡献。

“比如这次的互联网众筹,就是媒体融合中的新形态。”汪文斌说,它实现了传统电视所不具备的参与性、互动性,让每一个愿意参与的人都能参与进来,体现个人的价值,满足个人情感诉求、才艺诉求。

据悉,主办方专门开辟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围绕“网络众筹《黄河大合唱》活动”,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新闻报道、嘉宾专访、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历史背景、故事等专题,与网民互动。长期致力于新媒体研究的中央民族大学教师岳广鹏认为,互联网有去中心化、匿名、增加互动等特性,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更有利于大众的参与、传播、分享,并且使用新媒体也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众筹”不是吸引用户参与的唯一方式,新媒体的技术与渠道也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汪文斌说,如果过去传统媒体提供的是图文的内容,互联网便提供了可视化的可能。所以它的创意不仅停留在内容的创意,还要有技术、多媒体上的创新和变革。“在某种程度上,电视节目只有观众没有用户,而互联网在构建一个用户平台,要做到将用户的多方面需求放到一个产品中满足。”

媒体融合

传播优秀文化

传统经典搭上网络新媒体“快速列车”的同时,也伴随着种种疑虑,互联网具有节奏快、娱乐化、草根性强的特性,网络在对经典文化的选择、改造、加工中,如何防止经典文化变味?

岳广鹏认为,互联网是一个海量的思想、信息汇聚的地方,若要使经典文化不变味儿,就一定要抓住核心的思想、价值观,“不同的艺术形式只是不同时代的表现符号而已,其中的思想才是传承下去的核心。”汪文斌认为,“视频、音乐、戏曲、电影、电视等文化的表达形式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如何用好互联网平台来传播优秀文化,这在当下具有非常现实的紧迫性。”

如何利用互联网、利用新媒体提升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更好地挖掘传统、再造经典?

近年来,我国也有许多新媒体再造传统经典的尝试: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晚会,运用数字技术将机械设备、舞蹈表演及特殊的LED视频播放融合在一起的大型新媒体艺术作品《画卷》,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幅描绘中国悠悠五千年文明的数字卷轴画卷。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清明上河图》为原型,利用新媒体数字技术在近百米长卷上以场景动画的方式再现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新媒体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作品中得到完美融合。

专家指出,传统的被动灌输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变革的需求,新媒体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开放的平台。岳广鹏说:“互联网的传播通常会选择最具符号化或时代感的东西,让人们对此感兴趣。之后再通过多种多样新媒体的形式,通过履带式的传播,多频次、系统化、长时间的锤炼,来达到对背后文化的深入理解。”

不仅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平台让文化更适应于当代的传播,同时也要通过新媒体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丰富与创新,用新媒体再造传统经典,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05日 07 版)

 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文章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