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
张志勇
自从国务院办公厅11日发布《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并公布《关于201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以来,“除夕不放假”顿时成为网络热词,遭遇各种犀利吐槽。“除夕不放假,怎么办年货,谁来准备年夜饭?”“妈,如果我除夕回不去,请将我告上法庭,能不能回家过年看您的了。”对此,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取消除夕放假”引起公众广泛热议,既表明了春节在中国人生活中的至关重要,也表达了人们对自己生活和文化权利的关切。
“除夕应当放假,这件事需要十分重视。”冯骥才说。
据了解,《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1949年12月由原政务院第一次发布,分别经历了1999年9月、2007年12月和2013年12月的3次修改,春节的3天假期经历了“初一、初二、初三”到“除夕、初一、初二”又回到“初一、初二、初三”的过程,其中除夕自2008年被纳入春节假期,直到今年共历时6年。
2008年,除夕被纳入春节假期与冯骥才的一份“提案”有着直接关系。2007年全国“两会”,身为全国政协常委的冯骥才提交了“建议春节假期前调一天”的提案,建议除夕放假。
“那次会后不久就接到了国家发改委的电话,说这个建议被国家采纳了。”冯骥才说。
为何提议除夕放假,冯骥才有两点考虑:一、节日不同于一般假日,节日有特定内涵。特別是传统假日更是这样,比如春节最重要的日子是除夕。除夕是除旧迎新的日子,人们特别在乎,所以阖家欢乐、吃年夜饭,敬祀祖先、燃放烟花等等,包括看春晩等民俗生活都集中在这一时刻。节日放假要符合节日特定的规律与要求,尊重传统,合乎民情,以使人们过好年。二、2006年春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夕放假,会给这一深具民族文化基因和凝聚力的节日以充分表达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加强与传承。
冯骥才还说:“现代生活愈来愈紧,工作紧张,交通紧张,除夕不放假,会使人们过除夕捉襟见肘,而正月初七在年俗中没有重要事项,往往过得空洞乏味,为什么不交给除夕,让人们尽享中华民族美好的传统?”
有从事节假日研究的专家称,他们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和政府机构会让员工在除夕约定俗成放假,因此除夕不放假是“隐性福利”。但在冯骥才看来,约定俗成和法定是两个概念,单位在除夕派不派活、准不准早走只是某种人情上的默契,可有可无,没有法定的保障,只有法定放假才能体现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除夕放假实行了6年,人们有了充分的时间为过好除夕做准备,全家能松松快快一起团聚,应该说没有理由再改回初一放假,而且这种更改是没有文化依据的。”12月13日,冯骥才在博客上贴出了6年前的提案,呼吁希望有关部门能慎重考虑,有误即纠,重新修正春节的放假方案。
“传统节日放假要符合节日的需求,一切为了人们过好年。”冯骥才说,“除夕是阖家团圆、亿万人回归故乡的日子;国家不用花一分钱,老百姓一年一度自我地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这种文明力量不应该被削弱。”
(编辑: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