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思想理论 >> 内容

文艺批评“集体失语” 当下文艺批评缺什么?

  核心提示:文艺批评“集体失语” 当下文艺批评缺什么?...

乔燕冰

 


  “敦煌你去过吗?龙门你去过吗?麦积山你去过吗?云冈石窟你去过吗?都没去过,那你搞什么美术评论?西方那些大博物馆没去过你怎么评现代油画?希腊罗马古代雕塑没看过你怎么评现代雕塑?”在日前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广西文联承办的第七届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上,著名雕塑家吴为山直陈对一些文艺批评家的质疑。在商业文化逻辑孕生的“红包批评”、“广告批评”、“噱头批评”、“酷评”等新形态“伪文艺批评”喧嚣的当下,在自媒体时代打造“全民皆评”的今天,我们却似乎在各种批评泛滥的语境中,承受着真正的文艺批评“集体失语”的尴尬。
 
  缺一张“世界地图”
 
  “文艺评论的品质,最重要的是言要平,即公平。要学习古今中外的历史和人类的创造,才能站在一个至高点上看待历史、看待今天、遥想未来,才能把今天的文艺创造放在历史的天平上,衡量它的价值。”吴为山说。
 
  “没有地图,你怎么开车?现在没有地图,至少有一个GPS。”用古今中外的知识谱系来导航,这是吴为山眼中批评家应有的素养。他说:“中国的艺术家可能只拿一张中国地图就行了,但评论家一定要拿一张世界地图。这张世界地图是对整个社会、人类文化的全面了解,因为任何艺术的生成不仅在一个学科,而是和人文、政治,和文化史、思想史甚至科学史都密切相联的。”
 
  但事实上,许多评论家可能是连一张中国地图甚至是GPS也没有的“盲行”,比如某评论家未观影便将《金陵十三钗》定义为“情色爱国主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指出,当下中国电影产业与好莱坞抗衡的“短板”之一便是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电影观念体系,这与批评家直接相关。“当下很多电影批评,都带有强烈的情绪化特点,缺乏产业关怀、产业纬度和产业标准。离开产业化实践和实际抽象地谈文化,实际上不能有效地来指导我们电影产业化的实践。”
 
  缺批评的勇气和能力
 
  在网络媒介极度发达的今天,批评与被批评的“战争”无处不在,然而这种貌似自由和繁荣的批评表象之下,某种程度潜藏的也许是实质的苍白。“从批评的角度看,中国一个很大的危机是人们批评意识的薄弱和不成熟,我们容易盲从轻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建军认为,这是从孔子时代开始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一个问题所致,即遵循一种同一性文化,也可称之为认同性文化。我们提供了一种标准答案、绝对真理、圣人之言,然后就口诵心惟。
 
  李建军指出,与西方求真性文化不同,中国的古文化具有反求真性,中国总体上是求善的文化。而批评恰恰是与我们的反求真性文化逆向而行的求真行为,所以我们批评意识尤其需要提高,这有赖于批评家、文学家,甚至每一个公民批评意识的发达。
 
  “但是严格来讲,当下文学整体上缺乏批评或批判精神,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甚至能力,也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真正的批评家。我们的文学太缺乏批评意识了。我们既不习惯批评别人,也不习惯接受别人批评,所以我们常常要么把批评界定成‘骂人’,要么界定为‘酷评’,我们总容易把批评妖魔化。”李建军说。
 
  缺正确的文化立场
 
  “难道文艺批评就是杀气吗?别人都说好的我偏说不好,别人都说不好我偏说好,这就是我们评论的姿态吗?这样一派杀气让人惊心动魄。”对当下的批评现状,中国剧协副主席、剧作家罗怀臻十分感慨。1993年,罗怀臻有一部作品在北京演出,演出后《剧本》杂志刊登了两篇相关批评文章。“这两篇文章读到我流泪,让我有一种知遇之感,有一种被人理解、被人发现、被人体谅的感动!”他说。
 
  罗怀臻认为,评论家应该是创作者的朋友。那种缺乏深度解读,没有了解创作者的生命来路和创作历程的评论是不负责的。那些吃了别人的“美味佳肴”后,不但不感激,还破口大骂,哗众取宠的诸多“酷评”家,只不过是批评的“行为艺术者”。
 
  罗怀臻指出,我们的创作其实很难回避民族文化传统、现代文化传统和革命文艺传统。它们彼此渗透,不可割裂,而某些创作者和评论家往往只秉持一个传统,不及其余。今天的许多批评家或者奉西方标准为至宝,把批评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或者将宏大叙事转向私人话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只见权威评委,不见权威评论,让人痛心。
 
  “所以我们要建立基本的文化立场,才能有公允的批评。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姿态、文化立场。我们今天抱持什么样的文化立场,用何种标准去衡量文艺作品是文艺家必须要做的功课。也许一部作品是微观的,但是对创作者和评论者来说,应有大局观,应把每个微观的创作与评论放在时代的大的审美背景之下来观照。”罗怀臻说。
 
                                                                (编辑:鲁一鸣)

 来源:人民艺术家网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