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漠
曾经做了十几年作家梦的我,草稿留下几麻袋,最终还是选择了有着传承几千年历史和文明的中国书法。倘若现在还能写段文字的话,我不得不感谢曾经有梦的岁月。
我选择书法这个载体,是要感谢曾经阅读过得大批古代经典,是这些哲学上的理念指导我走上艺术发展之路。我曾经想做个工作,把“孔孟老庄”的思想总结成一本书法理论丛书,把这些千年智慧和书画有机的结合。其实这不算我的发明只是我的认识。因为,古代的“书”,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书法,原本就是大道的表现载体,一个人用“书”体现他的道德修为。只是到今天书法一词涵盖了整个书写形式,降格为纯艺术而已。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任何一种美的形式天下跟风一味抄袭就是俗而不是美了。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书法的大忌就是“巧言令色”,在书写上不加修饰,真才是美的基础。书法本质最关键的是凝存正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人要懂得养气,养正气,作书才能浑厚天成,才能光耀万古。这样的作品所传达的信息也是正能量的。汉代杨雄有“书为心画”之说;赵壹有“天象所垂,河洛所吐”之论;晋卫夫人有“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之言;至书圣王羲之云:“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又云:“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明。”无数先贤阐发幽明之理,贵在使后人明此大意。所以书法不能用纯粹艺术来概括,也不仅仅是“点、线、面”的表现形式,它有着更深刻的意义在里面。在中国,“儒、释、道”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追根溯源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把人置身于天地之间,人与宇宙息息相关,所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也恰恰正是对书法的解读。
常常有人问起,你的书法究竟宗法那一家?其实,说到学那一家,我觉得未免太浅显,历史上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书家,都不可能取法某一家,所谓成就必须是一个集众家之长化为己用,毋庸置疑有自己才能方可称之为家。
在这里我不能回避的是一个时代一个王朝,那是一个让人为之振奋的神话时代。开疆拓土,气魄宏大的大汉王朝,就文化而言:政治和军事,建筑和宗教,义理和方术,史著和文论,诗歌和书画······等等。每一个领域既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又是一个创造革新的时代。他有开放和包容的勇气,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条可走的路,所以汉朝以后的文化余脉还有几次的繁荣,大不似唐代把文化做到了极致。书法史上,四体书法在这个时代得以体例完备。篆书至《说文》为后人宗法;隶书则成了这个时代的标志符号,称之“汉隶”;草书崛起早已走向成熟,楷书已经出现。西晋卫恒始有《四体书势》之论,以有:“自秦坏古,文有八体······王莽时,改定古文,复有六书”。因此书道兴起于此,汉代书法为学书基础,必不可少。宗法后人莫如追本溯源,“取法乎上方能的乎其中”。
我最初涉猎汉代书法,源于曾经执迷于老子研究,道德五千言,微妙玄通,以为唯汉代《河上公老子注》本最为精确,又有汉严遵《老子指归》更是精微妙注,后世注家难以企及。湖南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出土,自高祖至文景,汉初隶书书体已见雏形,细细临摹方豁然开朗,觉得书法传承自有玄机,四体变化也是水到渠成,自西汉简帛到东汉摩崖碑刻,也正是一个民间到官方的发展过程。秦以前统称大篆古朴天成,但各国文字互不相通,统一六国后,官方统一文字;李斯作小篆,然同时民间隶书早已兴起,汉兴,隶书被官方征用,简帛气象不复存在,东汉隶书之兴盛洋洋大观,急就之书始有草书出现,这种交替的发展很类似从民歌到乐府,能流传至今的文化基本属于被官府改良的文化,幸有今天出土文明能让我们窥见一斑两千年前的真迹原貌,以及和流传下来的碑刻的比较。书法汇聚到汉代,是一个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经过几百年的陶冶,涌现出一批旷世大家,如张芝,蔡邕,钟繇等,书圣王羲之也是受他们的影响成长起来的,直到近两千年后的今天,纵观汉代书法依然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一座高峰。
我感谢曾经的机缘,让我走进了书法这个神秘和充满诱惑的艺术领域。作为龙的传人,五年前,我突然有了一个创作的冲动,毫不吝惜地把一张存放几十年的八尺老纸铺开,那就是我那个“龙”的诞生。
我自己都震惊了,几年来有上百家媒体报道,上万个包装用了这个图案,无数文友作诗文赞誉:“大漠书一笔,纵横线一条。翻飞神怪惧,得意出心苗。”(魏万利语)。“纸上观腾龙之韵,听其声于无际也。”(高凉语)。但我自信这不是偶然的灵感,这是多来自己对中国人这个原始图腾的理解。
(注:作者系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
(编辑 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