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两会文化报道要不要“追星”?...
彭 宽
每年的两会报道,尤其是有关文化类新闻的报道,上会记者“追星”已成惯例。许多媒体对此也非常重视,总觉得假如少了够份儿的“明星代表”、“明星委员”,自家的新闻报道好像也就不够分量、不够档次了似的。这就造成了历年两会新闻报道的一个特别现象:许多文化类新闻记者成了“追星族”,哪儿有明星就往哪儿跑。
必须承认,两会上文化艺术界的代表委员,的确是明星扎堆的地方,而且,许多明星代表委员因为这一特殊时段的履职责任,往往比平时更容易接近,更容易接受采访。因此,众多媒体抓住机会关注明星,本身并不奇怪。但是,这类“追星报道”,最后究竟只是为了在屏幕或版面上多出几张“明星脸”,还是真正为了写出具有“明星分量”和“明星价值”的新闻,其间差别就判若云泥了。
仅仅因为某个明星名气大,就把他的只言片语拿来大肆渲染;仅仅因为某个明星正走红,就对其有闻必报而不管话题与两会有关无关;更有甚者,人家明明做了调研、准备了提案建议,某些媒体记者却偏偏置之不理,依然按照自己的“追星”话题采访写稿,我行我素,主动偏离两会主题而直奔娱乐。这一类的报道表面上也都打着两会报道的幌子,但对报道对象的认知,其实是只有“明星”两字而无“代表委员”的。正是基于这个思维模式,他们“追星”追的不是明星代表委员的履职行动,追的不是有价值的提案建议,而是会外的花絮、与议政无关的笑料,是在两会报道的帽子下对明星的另一种消费。
对于两会,一篇真正具备“明星分量”和“明星价值”的新闻报道,其实和报道对象是否身为明星并无太大关系。两会本身是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严肃政治活动,其间涉及的任何文化话题,也都事关国计民生。无论代表委员本身是不是明星,只要他对这些问题真正进行了认真调研和深入思考,他就有可能提出有价值的提案或者有见地的意见建议。而这才是新闻记者所应该积极关注、准确判断、深入挖掘和客观反映的。相反,那些明显敷衍塞责、缺乏价值的提案,那些纯粹来“打酱油”的明星,无论其知名度多高,只要具有起码的媒体责任感和新闻价值观的媒体与记者,这个时候都不应该去追去炒。那种把两会报道变成明星八卦花絮的行为,其实是媒体和记者的自我降格。
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因此,今年的两会上,文化话题肯定会更加受到关注。笔者以为,假如媒体在这期间对文化话题的报道和对明星代表委员的采访,都能够引起大众的严肃审视和认真思考,而不再被人们看作娱乐新闻,那么媒体记者们的“追星”才是成功的,也才是必要的。
(编辑: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