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马金星
“常怀天地好生德,独存圣贤济世方。”《福道》著作的书写,举重若轻,属予散文以记之,散文是文学之母。是谁暗香疏影,暮染烟岚?是谁栉风沐雨,剪雪裁冰?又是谁历州过郡,杖履登临观察着祖国的生态环境?文能提笔安天下的毛泽东主席曾在这首《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我不知道上述季节的花开两朵,该先表“俏”是诗词大家上阕里“咏梅言志”的“冬之梅”?还是该后表“俏”是伟大领袖下阕里“借梅寄情”的“春之梅”?因为梅花谐音“眉”字,画喜鹊站在梅花枝梢,即组成了“”喜上眉(梅)梢”的吉祥图案。不是吗?“暗香浮动月黄昏(谜底:梅花影)。”叶梅的,或者说大家的壬寅(虎)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喜鹊登梅,吉报春先”应该是中国民间最为喜闻乐见,大快人心的“梅”文化。“才下梅头,却上报头”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叶 梅
“犹喜叶梅先《福道》,自笑羁客尚飘蓬。”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言以蔽之。我对一部馆藏经典的书爱不释手,想必也会对著作人的“万里赴观察”锦心绣口;正是“冰肌玉骨写就冰玉妙篇,秀外慧中构作秀慧文章。”想必她会让我与《花木兰》《打金枝》“冰心”“孙春兰”等充满女性色彩的“半边天”相提并论。我在这里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说道那冒严寒,顶酷暑,傲雪斗霜,探寻出一条又一条福道”的巾帼,爱屋及乌,柔远能近。无非是想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特邀观察员叶梅的这一枝梅,不——,人民艺术家的这一支笔。原名房广兰这位“能感之”兼“能写之”的女士。尽量客观全面地遍告诸君。生态环境,还是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终极关怀。“评其书”的人文胜地,历史典故;乃至“论其人”的胸藏丘壑,吟赏烟霞。最好是采取“朱子读书法”。此外,我还依稀记得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对待读书运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望月,中年读书,如庭中窥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影视艺术学会也该隆重推出《福道》这部典籍了。
“打开天窗——说亮话。”说了吧,讲了吧。“有意清秋入衡霍”的叶梅打开了生态的天窗和环境的奥妙,广征博引,高屋建瓴,用共和国梦想的城市与奋斗的乡土,躬身垂范,衣香鬓影的这部31篇幅、22.8万字的《福道》散文集。作者是从中华文明的天人合一,而开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的“为君无尽写江天”,也是通过实地考察人与自然宇宙(天然),人与神圣智慧(天理道德)的合一后,才引起遇见的写作和感悟的动因,她用一双慧眼独具观察福州这座城市,了解出此地的人和事,关注那里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城市的变迁后。而完成“累寸不已,遂成丈匹”的著书立说。我认为,对于香车宝马,文彩斐然的叶梅来说,呈现在大众视野里的《福道》治国,不但是她笔尖上中华文明的光芒万丈,而且还是她人格里独占芳菲的珠圆玉润。
京中谁寄《福道》来?在中国作家楼,“等书等了那么久”我深深期待着这样的一部嘉言懿行,感性体悟“与生俱来”的独有特质,有种情不自禁,相读恨晚的感觉。正是“日出朝阳区,照我作家楼。作家有神女,自名叫叶梅。”这不得不佩服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在第一时间出版发行了这部生态方面镌刻山河,环保科技雕刻人心的“花枝俏”,作为选优拔萃,推举经典的“《人民艺术家网》·读书频道”更会鼎力支持和全力合作的。为此,我念去去千里迢迢,不仅拂去了尘劳迥脱的浮躁,还紧把绳头进入了“叶梅式”《福道》劳顿,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自己“烟花三月下聊城”的决定。显然是多出一份胜日寻芳,更上鱼山“阿爷有大儿,叶梅有长兄”采访血脉相连的“兄妹的故事”。
“欲与木兰试比高”的叶梅,在《致父亲的村庄》一文里,是这样的情文并茂,扣人心弦:“房广兰是我的原名,是出生时,父亲依照鱼山村房氏的排行给取的名字。”“我一边答应一边迎上去,只见他酷似父亲的国字脸,端正的鼻梁,一双山东人细长的眼睛,戴着一顶塌了帽檐褪了颜色的蓝帽子,瘦瘦的,衣服在身上晃荡。大哥——!我们只从照片上见过他,父亲离开鱼山南下时,他才一岁多,他在鱼山长大,种地养家,娶妻生子,这一切,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血脉相连,又是这样的近,他是父亲的儿子,我们是父亲的女儿,我们都是鱼山那根古老的根系上结出的果。广民,我们的哥哥,我们相互打量,他欲笑却含着眼泪说,‘妹妹啊?’我们说,‘大哥!’”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有意地把心灵提升到《月亮之上》,不——,是文学之上,感情充沛的神品散文。在这里她把对大哥,或者说长兄对她的那份血浓于水的真情实意,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读来,唏嘘喟叹,钦佩不已.
叶梅真是“八仙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渡)”啊!魂牵梦萦鱼山村,摇晃千里辗冰辙。“我问河,甚至赤足蹚进河水里,它们细小地绕过我的脚踝,不加逗留,不加理论。”真真每到行文的风口浪尖,惜墨如金的作者总会一字千金的出兵,“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里的一、二字(蹚、踝),或者说,二、三字(逗),在“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楚河汉界”,挥将日月在画龙点睛呢。叶梅在《致父亲的村庄》这篇题目里的“致”字就用得妙。磅礴志气,观音胸怀,冰心情肠,由内而喷薄欲出。一般情况,多见致人,而致村庄少见。她致父(房翼贵先生),不仅仅表明敬父在上,还更可窥见她的孝敬心情,引起读者或者说是我精神的共鸣,情操的淘冶。此夜《福道》读的我,突然想起来《圣经》里的章节:“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在世界长寿,就是“脉”啊!?但愿鱼山之女——叶梅《福道》里的“脉”,在“七步活八斗星”的和平妙音里,“《福道》一脉通千古”。正是“同是天下孔孟人,相逢何必谈孝顺。”她的长明笔可谓是点石成金,满纸生辉。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啊。因为鱼山不会忘记,所以黄河至今记得。
“日月两轮天地眼,读书万卷圣贤心。” 现在是我从她龙归碧海,凤返丹霄的先父“切换”到生前总教育我学习什么“仁义礼智信”的先父(马凤田先生)频道,我家祖宅堂屋的每年新春联总是“涛声依旧”:“敬天地年年富贵,孝父母月月平安”。何况,这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东阿籍贯。平心而论,我一睹为快,赏心悦目的感觉到,在叶梅其人不亦乐乎的澎湃心潮中,脉搏着土家族与汉族人的血液,显现出“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归,以及“浪淘风簸自天涯”的寻根。渺渺天球,茫茫宇宙,叶梅在澄怀观道,商山四皓的岁月里,从事着雪胎梅骨,永不漫漶的文学创作、编辑,娲皇补天神话般地生态吞吐着东升西落的自然转换,现身说法奇迹般地环境指点着山青水秀的莺歌燕舞。正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叶梅啊气自华了长城内外,《福道》啊花先发了大江两岸。她先后出版了小说集《歌棒》《青云衣》《玫瑰庄园的七个夜晚》,散文集《根河之恋》《追云记》,长篇纪实《美卿》、《大对撞》(《粲然》),长篇传记《西厢梦——王实甫》等著作。有多种作品获奖”转载,并不分国界,不分种族,被世界所公认。翻译成英、法、日、韩、孟古、阿拉伯、保加利亚、印地语、俄罗斯等文字,在5.1亿平方公里的地球村里走斝飞觥。为祖国、为世界贡献着中国力量。谁能告诉我,在海内外80亿人口的人间灯火里,有多少跨越了地域限制的白马王子和阳春白雪般的读者,在不约而同的走向各国的书店,经眼入心的阅读着,在为之动心而出神,欲书还休,欲书还休,甚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争读,争读,向此寻求《福道》。这应该算是“地球村”里的惊喜。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我在她天赋异禀的片片白纸黑字中,仿佛看到了一颗跳动、充满人文良知的心,在“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的鱼山脚下,黄河岸边“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的“房家老宅”的故道上,擎着观察中国的土家大旗,“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只有香如故。……呜呼!西周开国元勋姬旦“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是为延揽贤才而忙碌。君不闻,我们大家呢?!相约读者在一起是为了各自的共同目标“有厚也有薄,有字也有图。知识里面藏,越看越爱读(谜底:书)。”人生百味的《福道》,让看官受到感染,生发出激情。然则“事非常”的中国香啊?你不但是中华民族的雪中送炭,而且还是伟大复兴的锦上添花。在新时代“做一场”是最耐久、是最耐读,也是最难三杯两盏茅台。最难舍读的洛阳纸贵。谁能说得清,道得明,究竟是东阿籍化身的一代风流、聊城籍兰馨的“全民阅读”,还是大都的“书香京城”?但我在守望心灵家园,指点乡土逸景的笔尖上。所记述形容的,是为了不枉她不借春的“数点开来”。不得不流诸笔墨之间,在她心灵的凌寒天地间,横跨“鄂鲁”两省的七彩虹霓在飞泻。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但更值得肃然起敬的,是叶梅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生态发掘,以及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环境视野。她明心见性的艺术风格,降临于世“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的幽香冲于天地之间,经纬透于字里行间。似是而非的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福州,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里实现着“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绿色崛起。君不见,作者在《福道》一文中是这样含章素质,冰絜渊清:“人们说,福州的生态环境变化得益于习近平在此担任市委书记的六年间,他推动建设‘海上福州’、保护‘城市文脉’、倡导‘马上就办’、主持编制了‘3820’工程,即《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科学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的发展目标,给这座城市绘下了一张张美妙的蓝图,开辟了一条条宽阔的‘福道’。”言简意赅,好处收笔而余音绕梁。她开文笔写的是福道,千真万确的知行合一,但又不囫囵是福道,甚至于囫囵不是福道。——拥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理解基础的读者,恐怕会因为“远近高低各不同”方位理解感受的不同,或者说,叶梅在这篇美妙的作品里,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夹缝里预留了“一亩三分地”,或者叫“自己的小地盘”,让读者撸起袖子“春耕夏播,秋收冬藏”,或者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加油干的小天地。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透过叶梅文采飞扬,笔墨生香的书写,福州的衣食住行亲情友情,福州的三坊七巷御赐牌匾,福州的帆影不绝棹声如歌,风生水起的156条大河小河,以及百鸟之王飞凤山,高宅榕树甲天下……形成如此“风吹绿柳有声画,雪落梅花无字诗”的福州版“清明上河图”,叶梅之文简直是字字珠玑,篇篇精彩。如黄钟大吕,发达九地,又比那北宋画家张择端先生独一无二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更多了惊心会意,击节咏叹的想象力,文字的芳香和意蕴让我在首都北京,疫情期间,曌斋办公的岁月里甚至“多收了三五斗”的弦外之音和象外之象。我忍不住要双手抱拳,尊长拜师了。因为这部抽枝展叶,结苞绽放的著作使我整个星期都处在“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鉴赏之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比花,花含露,比玉,玉生香的《福道》。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相比新华书店陈列在醒目位置的浩瀚巨著,《福道》充其量只能算是一部薄书,且慢——,但书不在厚,有龙则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有多少行己所爱,爱己所行的读者尽读此书。真实写照,让人感同身受,醒脑悟心。我能说,这是叶梅以生态环境观察员的特殊身份“解衣推食”给这座城市的“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啊?!毕竟是从《福道》远方走过来的。心有繁星,沐光而行。原来是她在用“鱼山村头的梅花影”在感恩“天地君亲师”啊!
“共游鱼山凋零尽,末向曹植付嘱谁。”写到这儿,我懂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还在千里迢迢的家乡聊城大学读书的时候,曾经邀约文朋诗友前去东阿境内,拜谒过曹植的墓碑。在他置邑的那东依泰山,南临黄河的吾山上即山感怀,触水着意。我禁不住大声吟诵他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并与他天上人间,隔空对话。祈祷“九天日月开昌运,万里风云起壮图”以马内利!汉武大帝曾站在我后来居上“自己脚下”的鱼山之上,概然吟唱过《瓠子歌》:“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弗郁兮柏冬日……”。乾隆皇帝陛下也赞赏:“国满栴香,古枝分鹿苑;天高竺梵,晴呗接鱼山。”叶梅的家乡鱼山村将因她,或者说,因她出彩的《福道》著作而永远名今古!她的生命将因她的家乡鱼山村,或者说,因她挚爱的文学而永远名今古!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天下事,神马情况都不是我等凡夫俗子预算未来的,比如说:从没想过将来有一天会被调进帝都,坐在《小说选刊》杂志社的事业发展部副主任的岗位上;比如:接到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委会委员《小说选刊》主编杜卫东先生的《调令通知书》的时候,也没想到会与谁成为默契的搭档,更没想到会在短短一星期的时间里,有幸和文学大咖,怀珠韫玉的《民族文学》主编叶梅女士认识了。我呢,在走廊里,我赶忙上前一步向她问好,并冒昧地向初识主编的她索要书读。她当时也很高兴,满面春风,谦逊儒雅。对我这小老乡颇为尊重,深具信心,相信我的为人处世。当面带我到她的编辑部,安排专人负责我以后每个月份杂志的发放。她操着带有巴山汉水儿女情韵调的普通话与我曾经的谈笑风生。是我千里之外扑过来的第一份温暖,属于“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她的著作等身,应该是我这一辈难以追摹的。叶梅,作为作家的形象在我心头生根开花,是在我走北大进人大拜师读研的岁月里,我“发现新大陆”般地拜访季羡林老师,在“一塔湖图”之“塔”——博雅塔下,未名湖畔分享过叶梅的神来之笔散文集《根河之恋》。“顾盼生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已忘餐。”从精神上彼此气脉偾张罢了。她是一树梅花,我就欣赏“已是悬崖百丈冰”里的“犹有花枝俏”。只可“远望”,不可“近交”,或者说,各自安好,相互“麻烦”的,疏密有致的朋友。如今我想问“生于三峡,长于东阿”的叶作家,可行否?每年里是不是可以“奉天承运”,有那么一次“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机会,就是国内外纵情高歌,或者大笑于鱼山?假如“大咖诏书”没机会,那就你在东岸我在西岸,隔河相望也欣然“道是无情(晴)却有情(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编辑杂志期间,在完成每月出版发行的同时,各编辑部都有自己的功课和使命。尽管都是在中国作家大楼里的同一个楼层里各自为政“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爱岗敬业编辑着两份国家级不同名字的文学期刊,并不是每天都能“相逢一笑”,甚至聊上天,好在整座楼都是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报刊杂志社,《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作家文摘》等等的杂志,部门之间都有相互赠阅杂志的权利。属于“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圆)”。但回首在“流奶与蜜之地”编刊物的好时光,许多画面里不是她在《民族文学》主编室读我们新出版的《小说选刊》杂志,就是我在《小说选刊》事业发展部读她们新出版的《民族文学》杂志。“且胜堆盘供苜蓿,未言满斛进槟榔”环顾宇中,我至今不知道啊,存心忍耐,究竟我们之间谁是谁家的“首席读者”呢?再回首恍然如梦,每当中午餐厅打饭,观影看剧,颁奖典礼,外出考察,我是在美好宽阔“应许之地”上,“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盼望着能在叶梅皇冠冕旒的文化王国里读到“远在天边,近在咫尺”的新作!
“遥知叶梅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她退休离开杂志社我们彼此鲜少相扰,只剩下了逢年过节里微信才有的惺惺相惜。但不怎么联系并不表明我早已忘记她的知遇之恩,相反的,我还常常想起有叶梅在的作家楼,想起楼上楼下的《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想起叶梅时代主编的《民族文学》杂志。并且到现在我还珍藏至今。当我面对这部散文集时,依然祝福她葳蕤繁祉,延彼遐龄!鉴赏了“九遍十遍十一遍,朗读背诵记心间。”看今朝,数观察人物,就是叶梅!
吾山房氏的叶梅身上原来曾洋溢着“鱼山梵呗”天乐般的鼻祖气息。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读者,但是她能巧夺天工,惟描惟肖,把远见的知性融入卓识的感性,裙裾飘飘,衣袂翩翩的走上了自己梅花影的《福道》,真的是让人登峰造极的高兴了一把。
汉朝王充在《论衡》里就是这样“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一干二净”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再说生态环境观察员叶梅是这样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我下笔到这里,“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热切期盼,穿行往来于“咸阳古道音尘绝,万户沽酒户垂帘”的有幸福道,不——,是福州!“人们期待着,越来越多的(福州,不——,是)“福道”出现在身边的城市,出现在华夏大地。”为此,所有的福州人都应该感谢“案牍之劳形”的叶梅,她把福州“匠心独运”的推举到了海内外。因为她收尾的笔触栖止在了异彩纷呈,争妍斗奇的《福道》上,所以阅读到此地,我就揣想,可爱的读者们是不是有所感动呢?这传递出当今社会血性胆魄的正能量,福州“旧貌换新颜”的实体,在作者心中潜沈、变幻、升华的美学认识过程,这就是精神上的追本溯源,不忘初心的形状,这就是灵魂里的文心雕龙,千古绝唱的图景,它更上了一层一层匡扶社稷、指点江山的京华楼,让我们文墨世界里登堂入室,让我们生活文化基因里的好日子,在“呼之欲出,雄鸡鸣唱”的中华版图上被唤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鉴赏击节“笔杆子救江山(生态环境)”大多篇什的文字之余,我又常感“伊丽莎白”高端领域这码事的新趋向,目前灯火阑珊的难以置喙,眼下常有“执笔为剑,写天写地写华年,落棋为子,点兵点将点江山”的苛求、这或许就是下里巴人大众领域“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的多事吧。
…………
“纵有月旦评,未能天下知。”这么一笔“心血涌金”随兴写来,读者手中若还无这部雅俗共赏的著作,未免是有点儿尴尬, 买椟还珠。“看你一部书,问你一句话”《福道》,对于我个人来说,不但是化挑战为机遇的避风港,而且还是化谣言为警醒的疗养院。不仅是化干戈为玉帛的憩栖地,还是化封笔为执笔的作家班。烟霞散彩,日月摇光。俯仰间,我初读该著作
已经过去半年上下的时间了,身披星星,头戴月亮的183天。我更上一层作家楼的惊羡,这部馨著的出版、发行和引领生态散文的新趋向,至今都使我处在赏不尽,看不够,说不完的怀鸿鹄之志,展骐骥一跃的天地之间呢。虽然我个人生来平凡,活得渺小,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并不妨碍我在人生葳蕤春风,霢霂时雨的道路上,立下自己远大“星辰大海销难尽,惹得旁人笑热魔”的理想。努力模仿并一以贯之,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有部《福道》指导思想,总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想当然强吧!读书改变命运,借用冰心的一句名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学好叶梅著《福道》。向她那样腾蛟起凤,彩笔凌云。过好自己手不释卷,鸣凤朝阳的“三万六千天”。梅,天下之尤物。傲雪斗霜,凌寒独放。唐·黄糱禅师的诗里尤其写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从自己的笔管里流出来著作的《福道》,已升腾为悬挂在我心头“人间万姓仰头看”皓月般的神品。永远令人神驰,有中国梦想的叶梅真的是了不起!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不知地厚与天高,关公面前耍大刀”我只能带点自嘲兼自宽的弁言梦, 正是“梅须逊星红日生,星却输梅一篇章。”读透《福道》,掇菁撷华。我提笔评论,会弁如星,在“已是悬崖百丈冰”的冬天里,也限于我对文坛重镇,独树一帜,笔力扛鼎的见仁见智。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鸿猷垂百代之书。
正是“梅妻鹤子林和靖,叶门立雪数阿星”。我当然崇敬叶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家国的先知先觉,但更看重那一份花在树上的敢为天下先,以及她冰清玉洁的人品、活色生香的文品!鉴赏再三,花树花树!掩卷遐思,奔走相告,这是她最给力的一部书,非《福道》莫属。她书里蘸着梅花汁液写的,满是我羡慕的拯救世界。目前禄勋吉星愿为“昨天华山论剑,今天决战京城”的叶《福道》,怀瑾握瑜,风禾尽起。满纸读后言,一部扑鼻香。韬光逐薮,含章未曜,我该放下捉笔成文的右手了。有请人民的报刊杂志给予“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发表,作为是向“丛中笑”的致敬与礼赞!
(马金星,笔名阿星,文学评论家,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影视艺术学会副秘书长。《小说选刊》杂志社事业发展部副主任兼《人民艺术家网》执行主编)。
叶 梅
叶梅艺术简介
叶梅,多年从事文学写作、编辑,中国作协第八届、九届主席团委员,曾多次担任茅盾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等奖项评委,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近年作品有长篇人物传记《梦西厢——王实甫传》,长篇报告文学《大对撞》(《粲然》)、小说集《玫瑰庄园的七个夜晚》,生态散文集《福道》、《江河之间》,文学评论集《后海拾珠》、儿童文学长篇《北斗牵着我的手》等。有多部作品获奖、或翻译成英、法、日、韩、蒙古、阿拉伯、印地语、保加利亚、俄罗斯等文字。
(编辑 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