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苑百家 >> 综合 >> 内容

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

  核心提示: 汪致正 “论道”要先“论德”,“论德”则要先明确“德”的初义。关键字初义清晰,经文自然明白,例如,老子第二十三章的经文: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译文:认同德理性认识方法的人,就能德...

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

汪致正接受本网记者专访。


汪致正


“论道”要先“论德”,“论德”则要先明确“德”的初义。关键字初义清晰,经文自然明白,例如,老子第二十三章的经文: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译文:认同理性认识方法的人,就能理性认识规律和本原;同样迷失[性认识方法]的人,也就会迷失规律和本原

在宋镇豪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和殷商史》新九辑《德字训释》中,笔者提出了“字义若不清,句义则不明,这是常理,也是常识”。在中国历史上,“德”是极为重要的关键字之一,可是,如何解释“德”的字义,却争讼不断。典型实例如老子讲“报怨以德”,孔子却因对“德”有不同解释,不同意老子的说法。《论语》有言,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其实,此处老子“德”的字义是哲学概念的“理性”,而不是社会学概念的“恩德”,老子“报怨以德”的原意是“用理性回应非理性”。

出现类似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商周时期“德”字初义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新的含义。不清楚关键字的初义,解读诸子经典时,过于依赖《说文解字》系列工具书或汉之后的文本释义,引经据典、以经解经,难免会莫衷一是。


一,训释“德”字的前提  

训释“德”字的前提如下:首先,要明确商周时期的“德”应该是字义单一的通用概念,这样才能沟通和交流。字义不清或产生歧义是后来的事。其次,明确“德”的初义应该是适用于基础层的通用概念,而不应该是仅仅局限于第二层社会域的局部概念。就基础层而言,世界各地通用概念大体相通,不存在系统差异。通用含义的理性认识—德性认识,在汉代之后被淹没,这是一种遗憾。

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

     


       第三, 要明确从周公提出“德治”至今,凡是具有实际治理或管理经验者,正确评价社会活动的人和事时,应该是从三个方面衡量当事人:是否“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较强的执行能力;良好的认识和品行规范”,而不会仅是片面提倡“良好的认识和品行规范”。第四,近年不少学者从社会理性、历史理性、政治理性、经济理性、军事理性、科技理性、文化理性、文学理性、艺术理性、宗教理性等多方面论述古代理性,多方论述可佐证,从西周开始,应该已经有了表示“理性”的字,“理性的认识和实践”的含义也已经通过“德行”一词表达出来,并指导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五,要认识到只有运用德理性认识方法,才能真正认识并掌握老子提出的道规律和本原和“自然而然、自然无为”等遵循道规律的的道家普遍原理和通用方法;也只有运用德理性认识方法,才能真正认识并掌握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成果。第六,要刨根问底、追根溯源。考释“德”字,必须先考释甲骨文“德”的部件   (详见《德字训释》) 。对“德字构件”的释义要符合造字“时代语境”,这是常理,也是常识。



二,训释“德”字的初义  

(一) 训释的初步结论:

    1.夏商时期,时代语境:详见《德字训释》。造字初衷:造出显示“观察”和“认识”的字形 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四方)+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直接观察)  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的初义:看清,看清方向;认识,认识结果。

    2.西周时期,时代语境:详见《德字训释》。造字初衷:在甲骨文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 基础上,加上“心”。 金文 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 等表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方法、理性认识成果(包括日后的良好认识和品行准则和规范),也表示理性”。 此外,由于用“理性认识”的方法指导各种认识和实践,一般都会取得比较好的结果,引申出合理的、好的、真的、善的、美的之类表述事物属性的字义。周公是所有后世学者的启蒙者,尤其是哲学启蒙者。

   3. 春秋战国,时代语境:道家老子运用周公理性认识的方法,使“德”字增加了“理性认识道、循道成果(理性认识并遵循道的成果)”的含义 还提出并命名了各类事物的本原和起支配作用的东西为“道”。道家用理性认识作为认识方法,指导如何认识支配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本原,提出要想增智减愚,趋吉避凶、驱福避祸、趋利避害,即要想取得好结果、避免坏结局,就要理性认识规律、寻找规律、掌握规律、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恣意妄为。老子在此基础上写出“理性认识并遵循规律”的经典《老子》。儒家孔子及弟子运用周公理性认识的方法,总结并提出在社会的各领域中,都要明确认识和实践的真假、善恶、优劣标准,制定了一系列认识和品行准则和规范,以此规范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等。这些社会领域成果只是“循道成果”的一部分。儒家“德”的外延比西周周公或同期道家的“德”的外延窄,内涵多。诸子百家涉及“德”的内容均是沿用周公之“德”而完成的。

   4. 秦汉时期,时代语境:先秦时期,哲学思想日趋成熟,相应造出了一些新字,因各种因素纷繁登场,常见字形发生畸变,字义也比较随意。文字演变:秦汉时期,先是修改为篆字,后来又修改为隶书,通过字形构造已不易看出文字初义。

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

 

(二)中西方理性、理性认识的含义

理性此处有三种含义:一是与“理智”相通的名词,指辨别是非,并据以控制感情、行为的能力;二是能夠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其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能力;三是与“感性认识”相区别的认识方法的属性词。

西方的理性认识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高级内心活动,即高级认识活动;中国的理性认识则是指在感知现象的基础上,用心思考的统称,包括定名、确认、比对、归类、比附、类理、深究等一系列高级认识原理及方法,某些语境下也包括“悟”这一类高级认识活动。 

《周易》提出“開物成務,極深研幾”, 儒家提出“格物致知”等,都是从不同侧面对理性认识方法的总结。根据语境,理性认识相关词语可简称认识 

(三)在类似的历史阶段,中、西方早期都已出现了理性思维,开始相信道理

在古希腊,人们为了取代纯粹的历史和宗教神话,转而开始为用理性的思维来理解世界,人们开始相信道理,而不再是传统。中国周代,周公提出了既要敬天命、信鬼神,也要发挥人的主观作为,理性设定制度、依规处理事务。周公意识到,在观察四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之后,必须用“心”思索、思考现象背后起支配作用的东西。


三,比对“德”字的故训

(一)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及至唐宋的注、疏当中,有一部分就是指“德”字是内心思索获取之义。对比二者甲骨文、金文字形,对“德”和“得”的同异之处,会有比较清楚的解释:


1.“德”和“得”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指获取。 
 “德”和“得”的不同之处在于:“德”字有心,是指内心思索的获取;“得”字有手,是指外在施为的获取。
  得的字义形成:早期甲骨文 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  = 手  +贝 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  (最原始货币)
                       晚期甲骨文  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 =   手  +贝 
 “德”和“得”既有部分字义相同,也有部分字义不同,不能简单使用音训方法,而将二者完全等同互训。
2.故训汇纂
《清桂馥义证<说文·彳部>》:“升、登、陟、得、德五字义皆同”。《韓非子·解老》:“德者內也,得者外也。” (汪按,桂馥释义牵强?)
《說文·彳部》徐锴系傳:在心爲德,施之爲行。《周禮·春官·大司樂》:“有德者”鄭玄注“德,能躬行者”賈公彥疏。內得于心曰德。
  《左傳·桓公二年》:“將昭德塞違”。孔穎達疏:德者,得也。謂內得於心,外得於物,在心爲德,施之爲行,德是行之未發者也。在己爲德,施行爲音。
  《尚書·秦誓上》:“同力度德” 孔穎達疏|《左傳·文公十八年》: “則以觀德”孔穎達疏:德者,得也。自得於心。


四,检验“德”字的译文

  运用训释的“德”字初义,结合商周的时代特点。对《今文尚书》、、《清华简》、《郭店简》、《帛书易经》、《帛书老子》、《何尊铭文》、《大盂鼎铭文》、《墙盘铭文》、《毛公鼎铭文》等经典、铭文,以及其他经典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诠解检验(详见《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全文),举例如下:

  例一,孔子不同意老子的“报怨以德”(原义是“用理性回应非理性”)。《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有人说:‘用恩德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回报恩德呢,应该用公正回报怨恨,用恩德回报恩德’”。

  例二,对比《老子》第二十三章的不同译文

任继愈:经文: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译文:同于道的人,“道”也愿意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愿意得到他;同于过失的人,过失也愿意得到他。

陈鼓应:经文: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译文:同於德的行爲,道會得到他;行爲失德的,道也會拋棄他。

汪致正:经文: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译文:认同理性认识方法的人,就能理性认识规律和本原;同样迷失[理性认识方法]的人,也就会迷失规律和本原  


五,训释“德”字的旁证

  商代自觉不自觉的理性实践逐步成熟,到了周代,则总归纳结出比较成熟的理性认识成果,并以此指导认识和实践。近年论述周代各方面、各领域的理性成果的文章日渐增多,对中国古代理性认识和实践的论述层出不穷(参见《德字训释》)

经训释,商周时期,能表达“认识、理性认识、理性”含义的文字只有“德”字,而不是其他字,如“理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思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想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感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應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念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志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認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識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知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惟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悟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等,因为这些字中,有的出现次数太少,有的出现时期较晚,都不足以表达西周时期“理性、理性认识”的方法已经初步成熟,并已经引起重视、大量实施。

  运用“德”之外的其他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无法与“认识道、掌握道、遵循道”直接相关的。要而述之,训释“德”字这一古典关键字的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一把钥匙,大致涉及三个方面:一,训释“德”字的初义,以甲古文、金文作为出发点,侧重训释中国哲学史上,提出哲学含义的德理性认识的方法,指出了“德”的通用概念。二,比对“德”字的故训,在训诂典籍对“德”字的注疏中进行比对。三,检验“德”字的初义,用训释的“德”的初义,可对青铜器铭文、竹简、帛书以及先秦有关文献作出新的注释或检验。总之,深究“德”字的初义,有助于将学术研究与实证检验两方面相结合,展开进一步的探索。

 

本文是宋镇豪先生定名并推荐在首届中国古代史论坛”演讲稿的修订版;《甲骨文和殷商史》新九辑的《德字训释》中,发表了本文“一、二”的全文;《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全文不久发表。

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

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

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

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

训释关键字义是诠解中国思想史的钥匙


(编辑 马金星)

 来源:人民艺术家网
相关文章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