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心
人民艺术家网主编初科汝 书法家徐统民和中国专业人才库清缘书画院执行秘书长杨青云 。
偶然一个机会,看到书法家徐统民抄写《心经》,问徐老师为何喜欢上抄《心经》?回答:我是在看到赵朴初书法墨宝《心经》,镌刻在北京八大处的灵光寺“释迦牟尼佛”舍利塔后面“心经墙”上, 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感到对我是一种最好的养生方法。因为抄写《心经》,是修身养生的妙法——历代皇帝、王公、各地文士,都有长期反复读诵《心经》、反复抄写《心经》的良好习惯,利益无穷。正如《心经》中所言: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在看到徐统民用小楷抄写的《心经》之后,才明白书法家与佛教结缘,大抵与抄经、译经、刻经有关。其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最为社会各界所熟悉的一部佛家典籍。有学者统计,《心经》先后被人翻译达21次之多,其中以唐代玄奘大师的译本流传最广,全卷仅260字,语少言短,但旨意精微。该经作为汉传佛经中最短的一部经典,在历代抄经风潮中最受青睐。上至帝王,下至文人,乃至黎民,均喜净手虔书《心经》,在书法长河中留下了诸多珍贵的艺术瑰宝。历史上书法大家书写《心经》的墨迹传世颇多,王羲之、张旭、欧阳询、赵孟頫、吴镇、苏轼、董其昌、邓石如、乾隆、康熙、吴昌硕、弘一法师等名家可谓楷行隶篆草,洋洋洒洒。一人一风、一家一貌、一体一格,叹为观止。
徐统民,拜师为李墨耘。其现为中国专业人才库管理中心清缘书画院书法研究员,参与第二套九体心经石碑的原稿书写,得到了中国专业人才库管理中心李鸣宇主任的欣赏,并收藏《心经》!他的书法作品大气磅礴,气势非凡,可他做人却是非常低调的,他的内心世界就是那佛教的净土,无尘清净的内心世界和对大自然非同寻常的感悟让他书写出佛教经典《心经》、《金刚经》等。他的作品《心经》分别被北京、深圳、香港、美国、法国、新加坡和河南少林寺等多家寺庙收藏。著名美术评论家范迪安评价其作品:“书迹精敏高洁,清风流转,其超然之致醇正清雅。体现潇洒、简约、古朴、平和、静怡的韵致,并展现清逸散淡的情趣。”
徐统民鉴于对书法的痴迷和酷爱,先后数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学习,期间得到杨明臣、胡秋萍等名家亲授。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对书法的外充学养、内修书艺的孜孜攻墨,以古人为师,广纳众长。书追魏晋,效法锺、王、褚、文,潜心临帖,锤炼线条,从贴学中找营养,不断博览古今墨迹,完善自我,故书艺渐进,日臻完美。在艺术风格上分别运用王羲之《乐毅论》、钟繇《荐季直表》、《力命表》、子敬《十三行》、文徵明的小楷以及北魏墓志等不同笔法意韵。法度谨严,点划提按,一板一眼,中规中矩。不激不历。用笔流畅,风姿绰约。点划掺透行笔、含隶意、融碑味,以求线条质感的厚重自然,运笔稳妥。特别是徐统民一笔清秀端凝的小楷,结体沉熟,骨力深蕴,尤为世人所推重,被媒体誉为“北京小楷大家”。书家顿悟到志于书道必宗仰古法,多年来对小楷书法的精钻细研和潜心习作,形成自己独到的创作理念,追二王之逸,坚持传统关照的个性创作,在探索和临帖之中彰显艺术个性。
“世人说为善最乐,我认为寄托也能让人得到至乐。我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书法里,仰望贤哲与大师,把这寂寞的快乐寄托在常常乐此不彼的书写中足也。”这是徐统民在一幅书法中写的一段话。书家把这种“愿望寄托”付诸于他的书法中,对书写内容的形式、用纸、用墨、布白、落款、钤印等总是作通盘考虑,从而整幅作品融阴阳之交,现和谐统一。先是洗手,然后点上一炷沉香,而后慢慢进入书写状态。这是徐统民每次写《心经》时必要做的细节,他说:写《心经》重在虔诚与心静。书家十分喜欢书写《心经》时的那种静谧享受的感觉,经常利用夜晚或清晨早起,一个人钻进书房感受《心经》的文化意蕴,探究那些不能说破,只可言传极为微妙的内心世界。因为中国文字趋于抽象,早有大量的物象化作指代,而书法更是遵循传统感觉与思维方式,虽然所有的感觉、技巧都以单字为基本观察对象,但一直都不是摹写具体物象。因此,在一个书法家的心中都无形中隐藏着潜意识的审美标准,以及与个人的性格、气质,这不是简单地把《心经》写熟练,而是包含着书法家的一种文化旨趣。他大概想暂时从现实中跳出来,从而为人的命运变迁找到新的观察视角。它有可能触及到更为内在的佛文化真实——一个优秀书法家所追寻的审美境界小处清晰,大处浑然,尽显生活中阳刚与阴柔相交织的双重品质。在经验的历史书写中,把物象形态与人事变迁糅合一起,转化一种现实的肉身作为精神支撑。甚至可以说,徐统民予其说在写《心经》,还不如说他是在写一颗“心”的精神内质,呈现社会学意义上大我审美的佳话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编辑 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