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社会管理创新与“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
面对公众通过微博介入公共事务、表达个人观点的“不可逆转现象”,社会管理者的媒介素养尤显重要
如果把2009年算成“微博元年”,不到3年,微博这个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舆论的重要集散地。近日,从江苏溧阳某局长“微博开房”到“郭美美事件”,再到四川会理县领导“悬浮照”,诸多热点事件在微博上酝酿、发酵。以“郭美美事件”为例,无数“微友”参与爆料,相关发言就有64万余条。
这既让人看到微博的巨大力量,也让社会管理者看到,网络与现实,无论是舆论场还是社会管理,都在打通交织,成为一体。“开房局长”自以为微博调情不会为人所知,却在网民围观中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而“悬浮照”曝光后,当地政府通过微博及时道歉,避免了又一起“虎照风波”。
当前,仅新浪微博用户就已突破1.4亿。微博风生水起,客观上推动了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公共沟通和舆情应对能力的提升。从陌生、茫然,到积极研究、利用,微博问政已经成为很多地方的执政实践。近日,广东、浙江等地组织领导干部参加有关微博的学习和研讨,南京规定突发事件发生1小时内要进行微博发布,都是可喜的探索和尝试。
但根据复旦大学发布的《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到今年3月,实名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仅1708个,政府官员微博仅720个。巨大反差反映出一些社会管理者对这片舆论阵地的陌生。
尽管一些领导干部还不能适应微博时代的舆论新格局,但公众通过微博介入公共事务、表达个人观点,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现象。涉及到政府决策、公共管理、领导言行的话题,往往能迅速成为热点。
实际上,微博上大多数人的“围观”或参与,归根到底还是出于关注地方政府工作的善意,出于帮助地方政府改进不足的诚意。正是这样的善意和诚意,使微博可以成为一个回应关切的最好平台。如果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地做好舆论沟通和引导,积极通过微博平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及早发现问题、处置问题,完全可以构建一个广泛参与、有序互动的微博舆论新环境,使微博成为社会情绪的“减压阀”、官民关系的“润滑剂”。
从论坛到微博,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之下,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能力都已极大提升。在微博屡现谣言之后,“谣言粉碎机”、“辟谣联盟”之类反谣言专区的出现,体现微博的成熟,也折射公众网络参与水平的提升。然而,类似侵犯隐私、情绪偏激、造谣传谣的问题,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管理者更该以“善待、善用、善管”的原则,提高媒介素养,重视微博舆论场,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公众参与。
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虚拟社会”管理创新,越早认识到这一点,工作就会越主动。
如果把2009年算成“微博元年”,不到3年,微博这个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舆论的重要集散地。近日,从江苏溧阳某局长“微博开房”到“郭美美事件”,再到四川会理县领导“悬浮照”,诸多热点事件在微博上酝酿、发酵。以“郭美美事件”为例,无数“微友”参与爆料,相关发言就有64万余条。
这既让人看到微博的巨大力量,也让社会管理者看到,网络与现实,无论是舆论场还是社会管理,都在打通交织,成为一体。“开房局长”自以为微博调情不会为人所知,却在网民围观中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而“悬浮照”曝光后,当地政府通过微博及时道歉,避免了又一起“虎照风波”。
当前,仅新浪微博用户就已突破1.4亿。微博风生水起,客观上推动了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公共沟通和舆情应对能力的提升。从陌生、茫然,到积极研究、利用,微博问政已经成为很多地方的执政实践。近日,广东、浙江等地组织领导干部参加有关微博的学习和研讨,南京规定突发事件发生1小时内要进行微博发布,都是可喜的探索和尝试。
但根据复旦大学发布的《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到今年3月,实名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仅1708个,政府官员微博仅720个。巨大反差反映出一些社会管理者对这片舆论阵地的陌生。
尽管一些领导干部还不能适应微博时代的舆论新格局,但公众通过微博介入公共事务、表达个人观点,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现象。涉及到政府决策、公共管理、领导言行的话题,往往能迅速成为热点。
实际上,微博上大多数人的“围观”或参与,归根到底还是出于关注地方政府工作的善意,出于帮助地方政府改进不足的诚意。正是这样的善意和诚意,使微博可以成为一个回应关切的最好平台。如果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地做好舆论沟通和引导,积极通过微博平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及早发现问题、处置问题,完全可以构建一个广泛参与、有序互动的微博舆论新环境,使微博成为社会情绪的“减压阀”、官民关系的“润滑剂”。
从论坛到微博,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之下,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能力都已极大提升。在微博屡现谣言之后,“谣言粉碎机”、“辟谣联盟”之类反谣言专区的出现,体现微博的成熟,也折射公众网络参与水平的提升。然而,类似侵犯隐私、情绪偏激、造谣传谣的问题,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管理者更该以“善待、善用、善管”的原则,提高媒介素养,重视微博舆论场,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公众参与。
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虚拟社会”管理创新,越早认识到这一点,工作就会越主动。
(责任编辑:刘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