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与旅游部文化遗产开发司、罗马历史、艺术、民族人类遗产及博物馆联盟特署联合举办的“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在该馆西大厅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是执行2010年10月中意两国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与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遗产与活动部关于促进文化遗产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又一个重要成果,也是中意文化交流的又一件盛事。得到了中意两国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文化部部长蔡武专门为此次展览书写了贺词。
在开幕式之前,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会见了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与旅游部文化遗产开发司司长安娜·玛丽亚·布齐一行。
开幕式上,意大利驻华大使白达宁、意安娜·玛丽亚·布齐、吕章申先后讲话。罗马历史、艺术、民族人类遗产及博物馆联盟特署署长达涅拉·波罗,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与旅游部文化遗产开发司规划与预算处处长马努埃莱·罗伯托·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馆长王立梅,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成军出席开幕式。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主持仪式。
白达宁在讲话中说,中意两国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友谊源远流长,“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的开幕,是中意两国政府达成的五年文化合作计划的又一重要成果。展览展现了十七世纪意大利独特而杰出的艺术作品,展览的成功举办有助于加深两国的文化了解,为推动两国文化遗产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希望中意两国继续深入文化交流,进一步增进两国的友谊。
安娜·玛丽亚·布齐回顾了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与旅游部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近年来在文化交流上的成就,介绍了中意两国未来将开展的交流活动,并希望中国观众通过本次展览去探索发现那些藏于古老意大利城镇中的美。
吕章申在讲话中指出,经过中意双方历时一年的精心筹备,“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是执行中意两国政府的五年文化合作计划,继“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之后,中意两国政府和博物馆界联手呈现给广大观众的又一个高品质的西方经典艺术展。
巴洛克艺术是十七世纪欧洲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风格,对欧洲乃至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七世纪,作为巴洛克艺术发源地和欧洲艺术中心的罗马,吸引了众多意大利和欧洲的艺术名家,这些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为罗马这座永恒之城留下了大量艺术杰作。这些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品既是意大利的国宝,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时光流逝300多年后的今天,“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集中展示了50件十七世纪意大利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包括卡拉瓦乔、卡拉齐、贝尼尼、科尔托纳、阿尔加迪等20多位活跃于十七世纪罗马艺术舞台上的艺术大师和著名艺术家的艺术精品,展现了十七世纪罗马的整体艺术风貌特别是罗马巴洛克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一经过学术梳理而展现的专题展览,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次穿越时空与巴洛克艺术大师直接对话的难得机会。观众可以在展览中近距离欣赏巴洛克艺术原作,感受巴洛克与罗马的多姿多彩,并从中获得高雅的艺术享受。
吕章申还表示,中意博物馆的五年合作计划是中意文化交流的一种全新模式,这一合作项目已成为近年来两国文化交流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在中意两国文化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在中意博物馆界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博物馆界已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基础,未来还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期待中意博物馆界继续深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推出展示中意两国文化艺术的精品展览和相关文化产品,在不同历史记忆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理解和尊重,进而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
“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览展品精选自罗马威尼斯宫国立博物馆、科西尼宫国立古代艺术馆、巴贝里尼宫国立古代艺术馆、基吉宫巴洛克博物馆、斯巴达美术馆等10余家意大利著名博物馆、艺术馆和相关收藏机构,全部展品都是首次在中国展出。展览以十七世纪罗马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划分为走向巴洛克及其自然主义的表现、巴洛克雕塑和巴洛克绘画三个部分,重点介绍和展示罗马巴洛克艺术,同时兼顾同时期的其他艺术风格,为广大观众呈现一幅十七世纪的罗马艺术全景画卷。
本次展览展出至2015年2月28日,其间,2014年7月进行一次展品更换,卡拉奇的《青年男子肖像》、卡拉瓦乔的《施洗约翰》、贝尼尼的《救世主半身像》将于7月底与观众见面。
展览开幕式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剧院举行了《当鲁特琴遇见琵琶》音乐会。在展览期间,中意双方将陆续举办巴洛克艺术讲座、意大利电影招待会、组织观展征文活动等一系列与展览相配的文化活动,使广大观众在欣赏和分享意大利经典艺术的同时,感受一个多元的意大利。(撰文:刘洋 摄影:董清)
(编辑 侯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