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思想理论 >> 内容

美术评论亟待破除“圈子化”壁垒

  核心提示:美术评论亟待破除“圈子化”壁垒...

任桢

 


  日前,某知名画家的巨制新作悬挂于京城某重要会议场所,引来在京著名美术评论家围观。笔者有幸旁听,作为美术界近年来少有的围绕单幅作品展开的研讨会,其实际效果与众人的高期待还是偏差不少。依然是固定的“美术评论团”,依旧是那些不厌其烦的套话与溢美之词,想来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反“四风”,似乎还没刮到这里。此会并非孤例,而是长期存在于美术界的顽疾。美术评论的“圈子化”与美术研讨的“套路化”,让浮躁的美术界更显躁动。表面上声势浩大,实则空洞无物,乏善可陈。究其原因,想来与如下方面有关。
 
  固定的人员搭配,老化的“评论团”队伍。“圈子”这个在中国社会绕不开的话题,在美术界也是存在多年,以学术研究著称的美术理论评论界概莫能外。京城几个重要美术展示机构举办的研讨会,通常会有相对固定的美术“评论团”团员参加。一到两个学术主持人也是通常意义上的召集人,周围会有十几个长期跟随的“评论团”团员。他们形成一个固定的圈子,只要京城或外省画家在他们所辖的美术展示机构组织研讨会,这些人是必须邀请的,好似没有他们的肯定,办了展览也是白办;没有他们的认可,画家成就难以认定。想来,这也有理可寻。美术鉴赏需要多年经验,美术研究亦是门大学问,门槛高,外行难以介入不难理解。但是,这些“评论团”团员年龄结构老化,平均年龄近七旬,我们不敢妄论其观点是否陈旧,他们是否随时更新知识、与时俱进。仅从笔者多年来旁听研讨会的经历来看,已经从最初怀着崇敬之心悉心聆听长者话语,变为如今只要一看到某某在会上发言,便可听上句知下句。不难想象,画家们长期浸染在这些司空见惯、照本宣科的理论评论话语的狂轰滥炸下,创作能有几分提高?理论指导实践该如何实现?长此以往,中国美术的未来何在?
 
  模式化流程,真心话难觅。美术界研讨会,往往形式庄重,一位或两位学术主持人位列中央,画家在其一侧。主持人简单开场,无非是介绍画家的溢美之词。随后,“评论团”里最具权威者开始发话,有时有准备(发言稿),有时即兴讲几句,定定调,具体采用哪种,视他本人对画家的重视度和熟识度而定。随后,按相对固定的顺序(并非单纯按年龄长幼,而是按团员之间达成的一种默契顺序)开始发言,如有人有事先走,主持人通常会安排他先讲。这种模式化流水会议,难免滋生形式主义。第一位发言人,如果被认为是最权威的,那么,接下来的发言者如何发表真知灼见?如此不难解释,研讨会上那些满天飞的套话,套在谁身上也不会错,更有“评论团”团员经常谦逊地开场,“这是我一次看到某某画作,没看过原作,从图片上看如何如何”,略有美术常识的人都知道,原作与图片有天壤之别,这种借由“专家”之口讲出的评论,又有几分可信?美术研讨作为一种提高美术创作水平的最佳途径,如今已然演变成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迹宣讲会。学术研讨本该有的思想火花碰撞四溢的场景,早已成为奢侈品。此种模式不变,想听真心话,比登天还难。
 
  利益输送,阶层固化。一个美术活动,通常由一个展览、一个研讨会、一本学术文集或画集几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一个链条,研讨会上的嘉宾通常不会不请自来,学术文集或画集上的文字也不是不花费银子凭空可得。让谁讲,不让谁讲;让谁写,不让谁写,除了“圈子”在起作用,资本也在发挥力量。一个字多少钱,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亦是美术评论界的潜规则。由于市场长期利好,画家不再以画换文,评论家也不再畏畏缩缩而是明码标价。生意好的,写不过来,要不就用模板套,那种典型的三段论(第一段肯定画家成就,第二段诉说画家成长历程,最后提出希望)的评论,充斥在各种传媒空间。更有甚者,评论家当起“老板”,雇上几个写手(通常是其学生充当),他们提供稿件,“老板”负责签名,没有其亲笔签名文字一概不作数。由此而来,一个利益链条让所有人固化其中。年轻的评论家基本没有出头之日,为了生计,他们甘当“雇员”。偶有反抗,立马被利益链所抛弃。研讨会上的青年面孔更是一只手就可数完,这在传统书画界尤其严重(当代艺术的创新性要求还是涌现了一批青年批评家,另论)。没有上升空间,没有发挥平台,让挑战权威的勇者壮志难酬,偶尔的奋力一击,往往头破血流,铩羽而归。不是说,世界是属于年轻一代的吗?为什么美术评论界不是这样?
 
  作为一个学术群体,美术界无疑需要权威,或者说领军人物。他们的观点、成就会起到示范作用,他们的传承、教授会形成学派、流派以传千古。与此同时,美术界更需要勇于不断挑战权威的新人。因为它无止境,亦无顶峰。没有对权威的不断超越,何谈不断进步。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人想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否锐意进取,他们是否创造力十足,决定了这个领域是否具有生命力。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当代艺术,都不该是某个阶层、某个群体的独断舞台,如何能让更多的新鲜力量在这个舞台上亮丽地展示,才是中国艺术走向辉煌的希望所在。想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再感叹:每年多如牛毛的美术展览,如此庞大的创作队伍,却难有精品,少有公认的大师。 
                                                            (编辑 周强)

 来源:人民艺术家网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