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德哲门之道法的哲学画理
杨青云
李德哲,第一个在人民大会堂搞个人画展的博士画家。有评论家说李德哲的绘画风格是“灵蛇突醒,文思洞开。”其评可谓言简意赅,恰如其分!
亘古至今,绘画乃时代精神的产物,是人们主观思想、理性认识和审美观念在实践中的客观反映。因此绘画观念既是社会和民族之人生观、人性观、社会观、历史观、伦理观、价值观的具体反映,也是其哲学观的具体体现。
李德哲的书画哲学观是从中国书法中演变而来的笔墨语言,是画家写意精神成为民族审美品格的立命所在。用李德哲的话说:“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根源。透视中国画,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哲学思想对它的深刻影响。诚如潘天寿所言:中国画的基础是哲学。”
实际上,中国画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一个血脉相承的有机体,或者说中国画是中国哲学艺术表达方式转化的勃勃生机,诠释了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生命繁衍的真谛。
读李德哲的《和之门》:其主体画面上明明是棵粗壮的松树、岩石及六只和平鸽,可是画家却把它命名为“和之门”。“ 和”字好理解,有和平鸽作支撑。可是这上面的“门”呢?还有他的《心之门》《德之门》等等其寓意均深刻异常,令人品味无穷。
“神之于心,幻化笔端。”是每一位画家都应攀登的高峰,只有不断的攀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今天看来,“道法自然”这种人与自然的双向运动,仍然对每一位画家起着积极的有效作用。大自然的美,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而是一种内在强力的展示。同时,“美”又是极其吝啬的,它只展示给那些能够发现“美”、读懂“美”、赏识“美”的人。因此,李德哲的作品把我们的眼睛,贴近了灵山圣水,把我们的灵魂,融入了圣水灵山。
当我细细品尝李德哲门系列国画时,突然发现这种没“门”的“门系列国画”要比有门直说的国画更有禅意。他的《心之门》其实只是画了秋天成熟的葡萄景象,可依然找不到这个画面上“门”的影子?《德之门》画的是荷的两片半叶子,就是这两片加一个不完整的半个荷叶,也没有找到“门”的一点影子?我在寻思李博士“心之门”或“德之门”,何以用“门”来凸显“心”与“德”的呢?其实,这“心”与“德”只是用“葡萄”和“两片半荷叶”替代了画理之趣的“道”或是一种玄学禅意上说不清的禅趣之境。就是这说不清的禅趣之道或叫“玄学之道”把画家心之上或是德之上的“空”、“寂”、“幻”等观念道出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说在宇宙的深处潜藏着万事万物共同根源的“道”,其形状是难以捕捉的“无”,其作用是无为玄妙的“真空妙有”,而这个“真空妙有”是佛家所说一切事物都非永恒,本质皆空,但空并不代表没有,空能容纳一切,空能因缘而聚散一切,生成着,也毁灭着。这些门之道法的哲学画理印证在李德哲绘画上的“真空妙有”之“真”,是指画作中经常有大量空白的出现,即所谓“计白当黑”手法的运用。这种画理画风的最大特点是在一个“空”与“寂”的玄妙之灵,表现了大千世界生命气息“心灵之空”或是叫道德之空。这种“空”相对于“寂”是有“寂寞之意。”然后“幻化”出有与无、虚与实、深与浅、远与近、浓与淡、燥与润、刚与柔、动与静等国画技法延展的天然浑厚,构图奇中见巧。
如《德之门》,蓬勃的荷叶脉络舒展,清晰可见,铺盖了画面浓淡相间中生命律动的思想踪迹,混沌的光明处被荷叶所笼罩起来。这是希望与向往的讴歌,更是遮蔽与解蔽的争斗,是娴静中不安的心灵萌动,也是茫然中憧憬的“本真”入世,那应该会是另一层更为真实的境界吧!用中国哲学思想表现“无中有有”、“有中有无”的精神,从而进入无我境界的哲理画神话中,找到了自身独有的表达方式,以大自然风景作媒介,用哲学家的视觉展现心之大门的感触,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情感用“真空妙有”展现出来,用画笔记录画家关于“道法自然”的深层思考。
事实上,李德哲这种哲理画神话的理性思考,也正是中国传统美学所缺少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这是值得我们去吸收与学习的。
杨青云:笔名三道快枪。河南南阳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韶关市批评家协会理事。著有《胡秀兰长诗》《感动中国史光柱》《二月河评传》《周大新论》《范曾论》《和平天使陈香梅》《杨启刚论》《郭思思诗歌论》《深圳天堂的凹陷才是底层的底》《杨青云书法与绘画论稿》《樱花结》长篇小说等。作者现为北京大中国书画院院长、《大中国书画》杂志执行主编。中外书画艺术交流协会北京总会评论总监。大中国书画院首席评论家。北京陈香梅研究会筹委会执行秘书长。世界华商杂志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