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思想理论 >> 内容

学生太像老师,是教学的失败

  核心提示:学生太像老师,是教学的失败...
——我国若干美院山水画教学一瞥
 
段泽林
  
    今年两会已经结束,而两会上引发的讨论并没有停止。特别是某些代表委员,对于美术艺考的痛批,如艺考班上由于学生太多,授课老师举着大喇叭传授绘画技巧等,在美术圈里得到持续讨论。其实,美术教育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不仅是艺考班,在考上美院后,如何培养合格的美术工作者也一直困扰着美术界,这点在较为传统的中国画领域更为明显。
  中国画讲究师承,学习中国画最有效的方法,不是老师告诉你怎么画,而是有机会看着老师怎么画。白石老人教画时,言语很少,往往只是示范给学生看。对于学生而言,能看到老师的示范,是件幸运而受益终身的事。至于这个过程中能学到多少,全靠个人悟性。然而,这种模式与当下的学院系统规范教学难免产生冲突。扩招带来的美术学院爆棚以及整体外部环境的改变,都难以让老师和学生有这种耐心慢慢学、慢慢教,但这并不表明中国画的教学就此停步,专业美术学院的授业者还是在探索自己的授艺之道。正所谓“校如其地,画如其人”,每个学校所在的地方就是它的特色,这点在山水画的教学系统中体现得最为突出。
  传统不能丢
  临摹比重增加
  要学书法诗词
  提起20世纪的中国画,美术界习惯用“命运多舛”一词来形容。无论是创作还是教学,都是几经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与“创新”一直是关键词。如果说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画家多是想的创新、改造中国画的话,那么在最后十年以及新世纪伊始学院美术创作与教学明显加强了对传统的回归。
  从1961年开设山水画专业以来,中央美院经过半个世纪的摸索,形成了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特色。其中,对临摹的重视,就是对传统最为直接的学习。据中央美院教授崔晓东介绍,学生在二年级有宋人山水临摹,这是比重比较大的临摹课,有11周。临摹范宽、李成、李唐等宋人的画。二年级下半年的时候是元人山水临摹,一共是6周。三年级是明清山水临摹4周。因为明清的山水风格非常多,不是普遍都要临摹,而是教师和学生根据需要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四年级有近现代山水临摹,主要是李可染、黄宾虹等近现代的画家作品。“现在中央美院坚持传统的只有中国画学院了,其他专业除了油画系保持一些传统油画外,基本上都是当代艺术了。所以你要抵御住这种潮流的冲击,不易。20世纪中国画受冲击是最大的,它一直是在风头上的,但我始终认为中国画需要很好地借鉴传统。”崔晓东说。
  作为中国画创作的重镇,杭州一直名家辈出。那里的中国美院,也因培养了多位中国画山水大家而声名远播。临摹一直是中国美院的教学重点。据中国美院中国画系教授张捷介绍,本科一到三年级山水专业学生以临摹课为主,写生创作课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渐增大。一年级的山水教学以树、石为基础,加之宋人小品。树、石以顾坤伯、陆俨少的课徒稿作为临摹的范本,宋人小品以宋人团扇、册页为主。二、三年级坚持宋进元出、明清自选,范本除了原来陆俨少定下的范本以外,还将明清这块作为自选临本,又重新购置了一大批,极大地丰富了山水画专业教学的资源。“顾坤伯、陆俨少、潘韵等先生绘制了大量的山水画课徒稿,使学生能够亲身体悟老一辈美术教育家的言传身教。而这些教材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传统山水画的要领,为临摹古代传统绘画辟出一条捷径,打下良好的基础。”张捷所说的山水画课徒稿一直是中国美院山水画教学的一大特色。
  对于临摹课的加强,基本成了当前学院山水画教学的共识。天津美院国画系教师方勇认为,现在学生大多素描画得比较多,所以他们的画形状近似不是问题,但是对于笔墨造型的理解就不太容易了。大部分学生受明暗关系的影响,笔墨尤其是与笔相连的笔法造型、写意思维不易理解。在实践中,临摹看似容易,实则是全身心地跟传统对话,这点需要继续加强。
  除了临摹,对书法等综合学养的培育,也是山水画教学近年来关注的一个重点。中国画讲究境界,这个境界不是自说自话的境界,而是需要历史文化的支撑。这个文化的支撑来源,书法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画看重书画同源,以书入画亦是文人画的要义,也是历代大家所共同推崇的。面对信息化时代,山水画专业的学生也是习惯用键盘而非手写,习惯用签字笔而非毛笔写字。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书法教育也提到了足够高的位置。在中国美院,书法课逐年增加,原先每年一般是4周书法课,现在基础部就能达到12周左右。在中央美院,还设有篆书临摹、篆刻临摹等课程,在书法课上,还会要求学生学习行书、楷书,并布置专门的书法作业。此外,诸如诗词格律的学习、古文典籍的阅读,也都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陆俨少当年提出的学生必须“四分读书、三分书法、三分作画”的“四三三”学术概念在新时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实践与运用。
  创新可以有
  视觉元素重组训练
  青绿山水有待加强
  临摹的大幅度加强,是美术教育界意识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解读能力下降,以及对笔墨语言传承能力的不足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但与之相对,中国画之所以面临被改造甚至一度被取消的命运,皆因缺乏创新,一味临古。面对读图时代,学院里的教师们也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更为有效解读和利用图像的方法,并将其与传统的笔墨语言有机会融合。
  清华美院虽然素以工艺美术扬名,但在山水画教学上也在不断尝试、摸索新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其采用的质地表现训练。正如我们在山水画中看到的,对于山石的表现一直是山水画的母题。历代画家的山水画作的演进过程就是其对山石结构的表现变化过程。基于此,质地表现训练是清华美院的一个特色。据清华美院绘画系教师韩敬伟介绍,质地表现训练有几个层次。首先是发现质地,第二个层面就是限定质地的表现,第三是变体创作。在发现质地训练当中也有两个层次,先是从生活中发现质地的对比妙趣,再是从大师作品中发现质地表现的各种可能性。限定条件的质地表现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有节制地使用质地因素,重点体验对质地对比关系上的节奏秩序。第三层面就是质地的变体创作,即是对经典作品结构重新按照自己的绘画认识再次组合。这里有一个要求,就是运用质地因素的对比条件来重新建构。
  除了对视觉元素的表现性与组织规律方面的教研深化外,一些学院也在加强画论的学习与引导上下功夫。据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张友宪介绍,在临摹室或者山水画教室墙上的显著位置,他们都会挂名人语录,让学生走进教室总能看得到。在上课的时候也会常常问学生“如何理解这三段画论(分别来自张彦远、石涛、刘海粟)”。这些画论从如何认识中国画、气在中国画中的价值以及画之真意的角度,在理论层面向学生阐释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价值,并由此生发出山水画创作的出发点。
  除此之外,中国美院教授卓鹤君认为,现在山水画教学对青绿山水这块还没有顾及到。他认为国家繁荣,青绿山水就会繁荣,而山水壁画也会随之兴盛。在这方面的加强,也是将来山水画教学创新的方向之一。
  瓶颈待突破
  师生创作拉开距离
  学生之间呈现差异
  尽管山水画教学的队伍在扩大,诸如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也让我们看到山水画教研成果不断涌现,可我们依然无法改变的现实是,相比其他种类的美术作品,美院毕业生的山水画作依然鲜有亮眼之作。有教师认为,这与其传统的形式语言有关,但更为致命的问题是,学生与老师的风格太像,两者缺乏视觉审美差异。
  “我觉得在教学当中,如何让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拉开距离,可能大家要重视起来。”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副主任何加林说,“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有很多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向老师靠拢,向时下流行的一些艺术风格靠拢,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我看了全国各个院校的毕业展,发现有很多学生包括研究生的作品,太像自己导师的作品。当然,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在本科教学当中要求学生不像老师也很难,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绘画语言,要通过临摹传统,通过现在看到的有限的艺术家原作去揣摩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以为,在他们的毕业作品当中,或者是平时的创作当中,他们与老师的相像比重不能超过60%,如果非常像就是教学的失败。而研究生教学当中,研究生的毕业作品与导师相似度不能超过30%,这个度要把握好。”
  齐白石曾经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想必,这句话在图像泛滥的时代、在社会普遍存在的功利浮躁氛围中,对于山水画教学的师生双方而言,都值得细心体味与有效实践。没有了众人一面的山水画展,才可真正谈得上中国画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
 
                                                         (编辑:鲁一鸣)

 来源:人民艺术家网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