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代表热议:幸福生活离不开文化民生...
(记者 云菲)房价、物价、教育、医疗,这些有关民生之事往往是人大会议上的焦点议题。但近几年,人大会场上发出一个强烈信号——精神文化生活也被纳入到了民生范畴。当文化与民生相对接,社会各界对于文化的关注度陡然大增。3月10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主题为“促进基层文化发展,加强文化民生建设”的记者会,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刘丹丽、韩再芬、郭建华、郑晓幸就文化民生诸问题答记者问。代表们一致认为,幸福生活离不开文化民生。
“不缺米、不缺面,需要看的是科教片”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刘丹丽曾带着歌剧《洪湖赤卫队》走进很多社区和校园。“有一次在一所小学演出,幕一打开,学生们看到没怎么见过的赤卫队员身上的绑腿有点笑场,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太远了。但是一幕幕看下去,他们被感动了,特别是剧中韩英和母亲生离死别的那一段,孩子们都哭了。”这样的经历让她感到,普及、推广艺术精品所产生的是心灵上的震撼,“现在不是演多了,而是演少了,我们应该把步子迈得更大一点、走得更远一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剧协副主席、安徽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则期待国家提供更多扶持,用政府买单的形式去促进市场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她呼吁,艺术家要更多地走进基层。
送艺术到基层不仅引发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更为基层群众带来了真正的实惠。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县电影放映公司经理郭建华介绍说,在农村,最受欢迎的电影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真实生活的故事片和娱乐片。河南戏曲片也都非常受欢迎,一部电影能在一个县放映2000多遍。近些年,群众也强烈要求看科教片。“现在农民种田需要科技知识,科教片声情并茂,很直观,在农村越来越深入人心,群众还编了个顺口溜,‘不缺米、不缺面,需要看的是科教片’。”科教片也让郭建华自己尝到了甜头,“有一部科教片是关于花生地膜覆盖的,原来没有看科教片的时候,农民种的花生都是亩产五六麻袋,这部片子我看了二三十遍,这几年都是按照电影中说的去种,花生亩产十五六麻袋”。她还告诉记者,为了利用科教片使农民科技致富,开封县把这件事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还列入了县级财政预算,每年拿出30万元放映6000到8000场。
难点在农村 着力点在农村
基层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文化民生建设的重点工程,基层群众需要文化艺术的滋养,在广大农村,这样的渴求尤为突出和迫切。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由于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文化活动依然贫乏,每有演出团体在田间地头搭台送戏下乡就像过年一样。农民们常说,现在不缺吃、不缺穿,缺的是文化娱乐,缺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因此,面向基层群众尤其是服务农村百姓,文化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看来,这是由于农村基层文化、公共文化投入长期欠账所致。“实际上,现在中国文化发展差距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因此文化工作的着力点也应该放在农村。”为此,四川和全国一样,如今的文化建设正在发生转变:文化资源从重视城市的文化资源配置开始转向重视基层、重视农村;文化服务、文化商品过去是为少数人享用、城里人享用,现在开始惠及农民、面向大众。他进一步介绍说,这几年四川实施重大民生工程的10件大事中有9件都把基层文化建设放在民生的范围里。“今年四川除了常年的预算开支以外,还拿出20亿元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而这仅仅是省级财政。”郑晓幸特别强调,随着省级财政的力度加大,10亿元要用到乡镇,这将进一步夯实基层文化设施,从设施建设到功能拓展,到管理体制规范,再到服务延伸,都将把注意力更多地面向基层。因此可以想象,随着国家对西部,包括对四川这样一些省份投资力度的加大,“十二五”到“十三五”,也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关键的10年,城乡公共文化会朝着均等化、基本性、便利性方面迈出很大一步。
需要更多长期坚守的“郭建华”
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实施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切实得到了加强,让人民群众获得了许多文化实惠、文化福利。但是,文化工作者也清醒地意识到,目前在农村,特别是西部有些地区,那里的农民一年到头也很难看到一场电影或是一场演出,为什么?原因之一就是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人才奇缺。
几十年如一日在农村放映电影的郭建华,从1974年开始一干就是38年。在这38年里,她不但坚守住了一块农村放映阵地,在创新中也体会着诸多变化。“交通工具从拉板车到开汽车,片源从黑白片到彩色片,放映设备从胶片电影机到数字电影机,放映场所从村头麦场露天放映到组织全省城镇数字电影放映院线,放映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呢,也从当年放电影的大辫子姑娘到了今天的老太太。”她说,一路下来,什么都在变,就是放电影的信念始终没有变,这38年所走过的人生道路都是用一部部电影连接起来的。“每当我坐在放映场上,随着银幕上的剧情和观众一块儿落泪,和孩子们一块儿欢呼、一块儿鼓掌的时候,我就忘记了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从中,郭建华感受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全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还需要更多像郭代表一样能够长期坚守的人才。”郑晓幸说,四川现在有181个县,4262个乡镇,5万多个村,文化建设的硬件上去了,软件却明显滞后——当国家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过后,农村文化建设最大的担忧就是基层文化工作者人力的恐慌、本领的恐慌;各地基层文化站发展参差不齐,不是设备的参差不齐,而是人的素质、人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推进文化强国战略中,文化人才的断层,特别是基层文化人才的匮乏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把文化人才建设,特别是把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工程来抓,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吸引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去从事基层文化工作。”他如此表示。
(编辑:马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