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悠悠,岁月如歌
——《水韵雅风桑梓情》读后
董学兰
欣闻陈金华先生诗集《水韵雅风桑梓情》出版的消息和诗集全文登上《人民艺术家网》,且反响强烈,深感欣慰。
《水韵雅风桑梓情》付梓之前,陈先生便把书稿发给我,嘱我提建议。我非专业,哪敢置喙。好在趁机把书稿反复读了几遍,对书的内容格局有了一定了解。诗集出版后,又蒙先生赠书,激动之中再品墨香,感慨颇多。
陈金华先生家学渊源,诗、书(诗歌和书法)双修,自学成才,淡泊名利,德艺双馨,性格沉稳,抱朴守真,可谓忠厚长者。前几年曾拜读他的第一部个人诗集《水韵雅风-最爱是家乡》,读来余韵悠悠,唇齿留香,深感钦敬。近年随着接触渐多,对先生人品文品字品有了更深了解,再读这本新墨香浓郁、字韵悠长的《水韵雅风桑梓情》,便有了写点什么的想法。
一、关于诗集作品的体例
《水韵雅风桑梓情》中的诗作,从体例上可能会遭到一些质疑。因为其中的诗歌虽然形式上多为四句八句、七言五言,但用近体诗去理解,多有不合平仄格律的地方,所以在此替作者澄清一下,以免误会。
这本诗集作品体例为古体诗。对于古体诗的概念,我不敢胡乱定义。百度一下: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等。古体诗的特点是: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古体诗用韵,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同一首诗歌内还可以换韵。
用以上知识,不知是否可以解决读者对诗集中部分诗章押仄声韵和换韵的疑问。
二、关于诗集的内容
这部诗集共有六辑,分别是《寸草春晖》《古运东昌》《知古善今》《实干兴邦》《寄情山水》《幽思怀想》。内容广博,以小见大。凡衣食住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读所感,尽皆入诗,悉能即景生情或即事生情,不煽情,不造作,不做无病呻吟,充分展示作者最真实的自我。
第一辑《寸草春晖》,写父母之爱、手足之情、金兰之谊、天伦之乐,朴实纯粹,无华丽之言,无辞藻之饰。携孙游动物园,清明祭祖;家酒小酌,兄妹情深。月圆之夜,思先贤,念祖恩,不忘本初。
看这首
《月圆思亲》
仲秋月明倍思亲,
泪流满面念父恩。
台湾影剧搭错车,
歌声情感慈爱心。
步履蹒跚跪先祖,
将逝还未忘乡邻。
自豪潇洒为儿女,
精神食粮胜似金。
作者望着仲秋圆月,看着电视剧《搭错车》,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又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跪先祖,念故乡,以忠孝精神为最好祭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白乐天有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为事而作,即是言之有物,不作无病呻吟。陈先生诗歌因事生情,歌呼鼓舞,皆出肺腑,有白乐天《秦中吟》之风。真实沉稳,不浮夸,不矫饰,辞恭言谨,隽秀洒脱,而其殷殷家国情怀见于字里行间。
诗人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诗性的记录者。《古运东昌》立足古东昌府风景名胜,以游贯穿,盛赞水韵东昌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古运河、古城、古楼、山陕会馆、隆兴寺、镜明岛、湿地岛、唐槐、鱼山梵呗、徒骇河、小湄河等等皆入诗心,足见作者对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爱之弥深,拳拳桑梓情感人肺腑。
如这首
《感古运河》
京杭运河北流去,
普惠万民千年史。
经济繁荣大动脉,
物华天宝灵秀地。
自古东昌一都会,
皇帝南巡多临此。
岁月往昔忆先贤,
诚写水韵雅风诗。
……
这首诗礼赞大运河对聊城的造就养育之恩,赞美聊城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底蕴深厚。结尾则表达出深沉的沧桑之感,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家乡未来的期待。
《知古善今》一辑,作者读史品经,感悟国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每日习字,下笔成诗:
日课
静心学楷悦心声,
行云流水书画中。
国粹经典涵万象,
流芳百世墨香情。
练书法,读经典,打太极,是陈先生的日常功课。陈金华先生善于捕捉这些生活中的小场景表达亲情、爱情、友情和传承中华文化之心,字少乾坤大,词少蕴含深,宗旨都是在揭示真、施行善、彰显美,传达道。浸淫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顾盼流连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浓浓的“先生”气韵。
《实干兴邦》一辑表现了作者爱党爱国、关心时事、关注民生的现实性,格调明快,字字铿锵,颇有感染力。如《勿忘国耻》《保护生态》《精准扶贫》《一带一路中国梦》,或谆谆告诫,或浓墨赞美,表达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和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强烈愿望。
写作灵魂之诗才是一个诗人的历史担当与使命。陈先生崇尚魏晋之风,“禅茶一味”,写字作诗,“秋风听禅”,“晴空望月”,过着恬淡无求的生活。他尊重内心的指向,倾听心灵的声音,追寻人生真谛。其《九月禅院》“菊月秋爽菩萨香,河湖两岸水映光。千年古刹龙兴寺,度步塔前月如霜”便有回归自然的禅味。另外如《禅茶一味》等诗作,也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况味。
三、关于口语化的诗语
作为有几千年传承的古体诗,其现代价值如何确认,又如何继续传承下去,是许多人甚感迷惑的问题。我们背诵古人之诗,朗朗上口,觉其行云流水,出于天然。可是让我们自己写,却只能做个张打油或李打油,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于平仄辙韵起承转合一道不精通,想普及也困难重重。一来我们已经没有当时的语境,二来古汉语已被现代汉语所取代,想回去也回不去了。所以,我们何妨带着对唐诗宋词元曲的崇敬,学魏晋古风,自由自在行吟陌上,让个性从束缚中挣扎出来,让真正的自我从文字里彰显出来呢!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陈先生选择了口语化的古体诗。诗句直接明了,语意毕现,读来词近意浅,更贴近大众。
口语化的表达形式,气脉贯通,明亮有力,不藏不掖,直击要害,极具可读性。值得一提的是,诗歌的口语化并不是说任何语句不加推敲就能入诗。陈先生告诉我,他的每句诗都是反复思考过的,绝不随意置一字一词。
以纯粹的中国文字和中国语言,写地道的中国诗。这是诗人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是诗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文化的具体体现。我敬重诗人自我的诗性觉悟。我认为,唯有如此,诗人才会真正走出自己的诗道。
2022年6月25日于聊城馨安公寓
董学兰
作者艺术简介:
董学兰,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聊城市诗人协会会员,高级教师。作品散见于《联合日报》《文学月刊》《微篇小说》《东昌月刊》《鲁西诗人》《齐鲁文学》《河南诗人》等报刊,散文入选《2012-2013全国优秀文学作品精选集I》《齐鲁文学年展2017》《血与火》等多种作品集。
(编辑 马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