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四个结合” 打造特色品牌
——中国农业博物馆校外教育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农业博物馆 闫捷)
中国农业博物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农业文明、宣传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成就的文化殿堂,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美德的重要教育场所。近年来,中国农业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提升服务能力,丰富教育手段,以“弘扬农耕文化”为主题,从多角度、多种形式开展探索与实践,打造具有“农”字特色一系列品牌教育活动。
馆校结合 宣传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申报工作的牵头单位,承担着 “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宣传工作。两年来,农博围绕“二十四节气”丰富的文化内容,走进校园开展“二十四节气”科普巡展和相关的科普讲座活动。
2016年底农博馆走进北京一七一中学,举办了“传承民俗文化 体验非遗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活动”。邀请了21位非遗传承人为700余名学生们展示并教授了“金石传拓”、“面塑”、“剪纸”、“茶艺”、“陶艺”等非遗技艺。学生们从一件件小小的面塑、颜色各异的扎花、不起眼布贴彩画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2017、2018还先后到北京东城、朝阳、密云、房山和浙江、福建厦门等中小学校,开展“二十四节气”巡展宣传活动,并推出了《谈古说今话清明》《日久天长说夏至》《漫话立秋》《交子之时讲冬至》等“二十四节气”农博小课堂,深受学生和老师们的欢迎和喜爱。
农博与朝阳区高碑店中心小学联合主办“品德与生活”主题实践暨社会大课堂活动项目。馆校结合让朝阳区十几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走进每个场馆,打造农博“第二课堂”,开展到农博“寻宝”活动,探究农业文明,寻找农博宝贝。
馆社结合 把农博科普送进居民身边
中国农业博物馆创办的“小小农艺师”、“趣味大自然”、“二十四节气”等系列科普讲座,深入在东花市广外南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的“匠心探索少年学堂”、三里屯社区、麦子店街道等,与社区公益科普基地合作,以新的形式、新的连接将博物馆科普送进社区、送到居民身边。每个讲座效果之好出乎意料,社区居民对中国农业博物馆组织的科普进社区活动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欢迎,希望博物馆多送类似的科普内容到学校和社区。许多居民也表示,中国农业博物馆开展的这类科普活动非常有意义,感觉博物馆就在自己身边,今后会更加关注中国农业博物馆,更多地参与农业博物馆组织的科普活动。
馆企结合 利用社会资源优势丰富活动内容
农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互补,多渠道多角度为青少年普及传统农耕文化知识。与中旅总社亲子游项目组合作,在北京元厚绸庄开展“小小农艺师”系列科普活动之“蚕宝宝的奇妙之旅”亲子体验活动。农博蚕桑文化专家唐志强进行科普讲座,在小课堂上唐志强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了蚕桑文化的起源、发展和蚕从卵、幼虫、茧蛹、成虫一生的发育成长变化,认识了桑叶,学会了养蚕和填写蚕宝宝生长记录等等。孩子们对养蚕的知识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踊跃互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讲座结束后唐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走进丝绸工厂,与蚕宝宝和桑叶、古代织布机和现代缫丝机缫丝进行一次亲密接触。让孩子们了解蚕桑文化的起源、发展和认识桑叶,学会养蚕等等,增强培养孩子们对蚕桑文化的了解和养蚕的兴趣。与无锡灵山一品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合作,在中秋节前夕举办“过快乐中秋 绘七彩月饼”科普活动,收藏家于进江先生为孩子们带来了他收藏的明清时期传统月饼模具,讲述模具上的各种纹饰、图案的文化寓意,一起分享图案背后的故事。月饼制作师傅用太空泥向演示月饼的制作流程,孩子们还一起分享品尝美味的月饼,活动即生动又有趣,孩子们在温馨的气氛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浓浓味道。
馆媒结合 拓展宣传渠道提升农博形象
与北京科技报社(北科传媒)联合主办“科学小记者+种子达人活动”,采取在微信科通社公众号报名,线下种植栽培,线上交流评比方式进行。向他们发放蔬菜种子、花盆、《生长手册》等。活动期间在微信群内提供线上种植指导,期间邀请农业种植专家进行微信群访谈。小记者们通过北京科技报社“科学加APP”平台上发表新闻稿件,分享了诸多关于种子生长以及切身感受的新闻采写等等,经过三个月的活动周期,邀请种植专家、资深编辑记者分别以种植知识和新闻稿件专业程度两个角度,评选出10名科学小记者“种子达人”。此活动是运用当前民众关注度较高的手机微信端这一新媒体形式进行的,也是农博馆与新媒体合作的一次有益的创新和尝试。
近年来,农博紧密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为丰富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取得丰硕成果。
“红红火火闹元宵”活动是我馆的一项传统项目,每年的元宵节前夕都要举办这项具有传统意义的民俗活动,并不断提升和创新活动的质量和形式。社教部的园园姐姐在讲解过程中穿插猜谜语、体验磨汤圆粉等互动活动,牢牢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一个个兴致高昂、争先恐后地参与;在进入动手体验环节,工作人员教孩子们如何和汤圆粉、做皮和包馅,孩子们感觉就像和泥巴一样好玩有趣,每个人做得非常认真。最后由工作人员来煮汤圆,当孩子们看到热气腾腾的汤圆被端上来,能够吃到自己包的汤圆时,都特别开心,吃得特别香,表示比爸爸妈妈买的汤圆好吃多了!吃完汤圆,小朋友们还自愿上台表演节目,有猜谜语的、讲笑话的;有表演舞蹈的、武术的;还有唱歌的、讲故事的等等,台上孩子们尽情展示才艺,台下掌声不断笑声连连,孩子们生动有趣的表演把活动推向高潮,博物馆报告厅里充满着红红火火、欢欢乐乐的节日氛围。
每到暑假期间,农博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夏令营活动,“走进趣味昆虫世界”、“候鸟的彩色世界”等主题活动受到孩子们的喜爱。社教部的老师通过精美的PPT展示,带领孩子们一起“走进趣味昆虫世界”,去结识各种昆虫,了解昆虫怎么看、怎么吃、怎么听、怎么呼吸、怎么发声,去关注、体验昆虫的生活,聆听昆虫的声音、探索昆虫的奥秘,学生们对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充满了好奇,踊跃发言、参与互动。在讲座中,老师用显微镜将栩栩如生的昆虫标本投影在幕布上,让孩子们更直观的观察昆虫的各个器官细部;开展“益害虫辨识”游戏比赛,让孩子们了解保护益虫和杀灭害虫的方法,在游戏中学习昆虫知识;“3D昆虫拼图”,让孩子们熟悉昆虫身体构造,并在活动中提升动手能力。整个活动生动、立体,充满情趣。
近年来,农博紧密结合学生参观和老师授课需要,编写农博校外实践活动课程和青少年科普读物,开展教师培训,让学生走进博物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学习和休闲方式。围绕博物馆展陈和学校教学需求,编写了为中小学生使用的《耕耘—中国农业博物馆课程学习绘本》;编写了为教师开展科普活动使用的《中国农业博物馆校外实践活动课程》。结合馆藏特色和展陈内容,还编写《漫步农博学成语》、《漫步农博习古诗》等农博系列科普图书,让广大观众走进农博、了解农博,有更多更深的体验和收获。
(编辑 文心)